〇八 活雷锋欧学联——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欧学联
在场,是她陪同欧学联上京参加的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表彰大会,不等她们向我介绍情况,我倒想起来中央文明办资助她这个助人为乐的道德模范的5万块钱。这多少对她都是一笔不菲的贴补。可是一问,她却说:“我没有要。我不要国家一分钱。”让我替她一阵儿惋惜。
尽管随后我把录音笔打开,她的姊妹们和接班人也争着在向我讲她,讲她这几十年,从矿上到矿工,从矿区到社会,从社会到军营,我却想,和她这样的人坐在一起,哪怕大家都不说话,一样胜于最到位的采访。
这下来,我和她讲起她的房子。我说,这干打垒似的小棚屋不能再住了,如果矿上再分房,她就应该坚决要下来。结果她说:“人家现在都是商品房,就是给我分,我也买不起呀!”弄得你一时语塞,只好看看在一边也不知该讲什么的韩科长。而与我担忧的方向根本不同,是她把她这15平米的小寒窑当宝贝对待。她讲她现在最大隐忧,即是矿上要把她这小屋拆掉。她的工作特殊,这小平房直连着小院和街道,如做鞋垫打褙子,那台子能占着多半条街;如包粽子,只有在院子里生火大干;当然还有制作茶叶,一样得有很大一片可照看得住的地方,倘使住楼房,这一切都会变得复杂而难弄,不顺手。
还说什么?我当然在来之前已然知道她三次让出住房,四次让出来正式工指标了。
她家因人口多,住房困难,1979年矿上给她分过一套福利楼房。当时能住上楼房还真够幸福。左邻右舍都来祝贺。看着母亲有些犹豫,儿子说:“好不容易分上楼房,咱们快搬吧!”可是她想,要吧,有人比咱还困难,三代人同堂,挤一间小家;不要吧,人口太多,实在住不下。最后,欧学联还是做通孩子们的思想工作,把楼房让给了别人。后来矿上又两次给她分福利楼房,欧学联同样让给了别人。
至于说招工,如出一辙。她共有四次改变命运的机会,却也都让给了别人。其中一次,她向关心她的矿领导说:“组织和领导的关怀,我心领了。我毕竟是个没多少文化的家庭妇女,指标还是让给那些待业青年吧。青年是咱矿上的未来。”
她这样,不足为怪,毕竟这年间她学雷锋已成名。要说的,是她的大儿子夏明海的工作,也因有了她这样一位特殊的母亲而一再被耽误。1981年,明海高中毕业,在家待业。看着一家五口人全靠爸爸一个人的工资过活,明海很是垂头丧气。第二年,有关部门在矿区招工,领导考虑到他的情况,决定给他一个正式工指标。可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叫李全柱的青年找到欧学联门上。李全柱的父亲早逝,母亲长期卧病在床,哥哥又是个残疾人,一家人生活十分艰难。欧学联听着李全柱的诉说,难过得直流眼泪。儿子猜到母亲的打算,对她说:“当初你的指标让给别人,我没权干涉;这个指标是给我的,我不让!”欧学联说:“你是我的儿子,这个指标非让出来不可。”明海能怎么办?痛哭一场罢了。
近20年来,待业的矿工子弟越来越多,没事干成天在街上转悠,有的甚至在社会上鬼混。欧学联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凭着自己在社会上的影响,多方联系,四处找人,先后安排军烈属、特困户和待业青年长期工、固定工、合同制工180余人。有人给她测算了一下,她帮这些子弟联系工作跑的路,至少能顶一个红军长征。
永远助人为乐
在她的这帮老姊妹中,年已七旬的杨秀珍大娘,显得格外激动。杨大娘恨不得一口气把欧学联这一生做的事都告诉你。甚是有趣,她这样一个老姊妹,竟然随了年轻一代的口吻,如韩科长那样,一口一个“欧妈妈”叫着。杨大娘的雁北土语很重,好在你是个山西作家,虽稍稍吃力,可还是听明白了。原来,大娘在此是“现身说法”——那已是2005年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