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〇 润物细无声——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王直
三月,去皖南泾县采访。
正是初春多雨的季节,江南细雨霏霏,群山沐浴在雨水里,显得更加葱茏清秀,山谷间飘荡着轻轻的白云,向上升腾着。水田里,汪着清亮亮的雨水,有一些野草已经萌芽了,顶着一层浅浅的绿,使薄薄的水面多了一片生机。田地里的油菜,在雨水里伸展着碧绿的叶子,汲取着春雨的滋润,可以想象在不久的日子里,它们怒放着金黄色花朵的美丽。路边的村庄,白色的墙壁,红色的门扉,参差的马头墙,在雨水的朦胧中诗意盎然。
眼前这一切不由使人吟起杜甫的诗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次,我要去采访王直老人。
王直是泾县孤峰镇人,因为关注留守儿童,建立留守儿童助教中心,而被评为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
车子在柏油路上奔驰,轮子下溅起一层水雾,出了泾县城,往北走不远,就在马路的边上看到一块绿色的牌子,上面写着“王直助教中心”。顺着箭头提示的方向,车子拐下柏油马路,走上一条弯曲的乡间支路。不长时间,就到了孤峰的集镇上,路的两旁都是高高低低的房子,有新盖的二层楼房,有陈旧的瓦房,家家的房子似乎都是一个店铺。有的墙上贴着硕大的彩色广告,可以感到浓厚的商业气息。车子在镇上拐进一条小巷,路就显得更加狭窄了。迎面的几排房子因为不在街面上,缺少了修理,显得更加陈旧低矮。就在这个不起眼的地方,蓦然看到一个高高的白色的马头墙壁,上面写着几个大字“王直助教中心”,车子在助教中心的院子里停下来,院子里由于在施工,到处都摆放着杂物,显得有点拥挤。
在二楼会议室,我们见到了王直。王直今年已经77岁了,只见他满头短短的白发,精瘦的个子高高的,说话响亮,脸上布满了岁月刻下的深深的皱纹,笑起来,每条皱纹里都流淌着欢快和慈祥。可以感到这个老人精神的矍铄和饱满。
王直指着外面正在施工的工地,对我们说,那里施工的是助教中心的“文明楼”和“感恩楼”,“文明楼”四层,是男生宿舍;“感恩楼”三层,是教学楼,这两幢楼是在省委关心下兴建起来的。这两幢楼盖起来后,再加上现有的这幢大楼,助教中心就面貌一新,更上一层楼了。
接着,王直领着我们参观他创办的助教中心。
新建的王直助教中心大楼,是由泾县政府投资新建的,有1100平方米,分为三层,一层是公共活动场所和餐厅,二层是办公室和几个大教室,教室是用来辅导孩子们学习的,窗明几净,书桌上面堆满了学生们的书籍和作业本,墙壁上挂着一块黑板,上面还有老师书写的粉笔字。教室旁边,是干净整洁的厕所。
三层是学生们的寝室,每个房间里,放着五张单人床,上下两个铺,并配有一排立柜,孩子们的洗漱用品陈放整齐,和大学校园里的寝室一样。我在一张床上看到一本影集,随手翻开看时,是一个孩子的全家照片,里面有她各个时期的照片,包括她妈妈爸爸的结婚照,一大本子。现在,她的父母远在外地打工了,可以想象这个孩子在想念父母时,就是如此地翻看他们的照片,寻找曾经的记忆。看着这一切,留守儿童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在房子的一角,我还看到整箱的苹果和盒装的牛奶。王直说,这都是外面来慰问孩子们时送的,免费分到每个孩子手上。我感到这些农家的孩子是如此的幸福。
过了一会儿,孩子们放学回来了,孩子们像燕子一样欢笑着跑上楼来,有的放下书包就跑到教室里玩游戏,有的回到寝室里休息,他们看到王直都热情地喊道:“王爷爷好。”王直的脸上也乐开了花,回答:“同学们好。”这时,我看到王直是幸福的。
参观完教学楼后,王直又带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