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〇 润物细无声——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王直
去参观浴室,浴室里统一贴着白色的瓷砖,有淋浴,有大池,还有换衣服的柜子等,条件和城里的浴室一样。
到吃饭时间了,孩子们来到一楼餐厅里排着长队,有序地打饭,然后端到桌子前坐下来吃。桌子是圆桌,当初设计是长方形的,王直不愿意,说难道圆桌是大人们吃饭的专利吗?孩子们就不能坐圆桌吃饭啦。后来,就把方桌改成了现在的圆桌。每个桌子上都摆着席卡,这样,孩子们对号入座,就不乱了,也较早地接受了文明的教育。
没有想到,在这个偏僻的乡下,这些留守的孩子们享受着这样好的生活条件,与城里孩子相比不相上下,这里面凝聚着王直老人多少的心血,洋溢着王直老人的多少爱心。
问渠哪得清如许
王直出生在孤峰一个农民家庭,祖辈以耕种为生。王直小时,父母送他到私塾读书。读完私塾要上新学堂了,因为家里贫困,上不起了,王直只好回家种地。但王直在私塾里练了一手好字,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正需要人才。1951年,一位泾县教育局的干部到孤峰来检查工作,无意中发现了王直的字,便推荐他到县政府民法科工作。同年年底,泾县人民法院成立,王直就成为泾县第一批法官。
王直这个法官与别人不一样,他年轻,干事认真务实,大事小事都亲自到农民的家里走访,有时,他为了解一件小事的真相而连跑数日,这段法官人生的经历,养成了他严谨的工作作风,培养了他与农民的感情。
1958年,王直被意外地扣上了“右派”的帽子,这顶帽子一戴就是20年。20年里,王直挨过批斗,掏过大粪,睡过牛棚。王直从一个机关干部一下子跌到了社会的最底层,他有点接受不了,在人生的边缘上,他一次次苦恼、徘徊,好在群众知道他是无辜的,没有把他当坏人,时刻照顾他。
有一年大年三十,王直家里没米下锅,邻村的一个老党员背了20斤米,连夜蹚河送到王直的家里,放下就走。当时公社不许代销店卖东西给王直,他们就开了一个后窗,后半夜卖一些生活用品给他。王直力气不大,挑土时,农民只给他加半筐。在乡亲们的保护下,王直度过了人生最黑暗的岁月,给他的人生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更爱家乡这片土地和百姓了,他说,在我心里,农民的心和我贴得最近,后来我每做一件事,都把这事对农民有没有好处放在第一位,这份恩情我一辈子都还不完。
1979年,王直得到了平反,组织上先是安排他在县“新四军史料征集组”工作,重新找到人生舞台的王直焕发出了极大的热情,他用业余时间写作诗歌,抒发感情,这些诗歌发表在省市级刊物上。他还把群众中发生的新人新事写成新闻稿,发表出来。在当地,他成了一个闻名的土作家,他还作为全县唯一的代表,参加了全省青年作家创作会议。
领导看中了王直的文艺细胞,1983年就调他到孤峰乡任文化站站长。
当年的孤峰乡偏僻落后,文化站只有两间借用的旧房和一些简单的用具。可是屋漏偏遇连阴雨,夏季的一次山洪爆发,文化站两间旧房被洪水冲倒了,面对被洪水洗劫一空的文化站,王直一筹莫展,他想,文化站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但光靠上面拨的那点款子还不够支付一年的电话费的,怎么办?王直开动了脑筋想办法,先后白手起家办起了招待所和罐头加工厂,几年下来,文化站不但每年有一万多元的纯收入,而且还拥有五万多元的固定资产。
有了这些钱后,王直开始甩开膀子大干了。8年时间,他把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被称为“山区文化工作的一朵新花”。如万人武术表演大赛、全国报刊展览、全国农民歌手大赛、全国百名文化站站长经验交流会等。1990年,在“全国百名文化站站长经验交流会”举办期间,时任文化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