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一〇 润物细无声——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王直
长高占祥发来了贺信,省文化厅厅长亲自参加。同年,孤峰文化站获得了“全国先进文化站”称号。一个乡文化站,王直却做出了全国性的文化活动,开创了安徽小站办大赛的先例。

    1994年,王直从孤峰文化站退休了。这时候,他已是儿孙满堂,在乡亲们看来应当是一个享福的年龄了。可过了不久,王直就开始“折腾”起来。他倡议群众集资修路,关心“五保”老人。因为,他的心里总是与农民有着割不断的深厚感情,他总是想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改善农民落后的生活环境。

    泾县山清水秀,每年都吸引着一些文化人来采风。1998年春天,王直陪上海文化界的几位朋友来孤峰采风,他们走到一个叫盘坑的地方,细心的客人们听到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在这样美丽的自然风光下,儿童的读书声唤起了艺术家们美好的感觉,就想拍几张山区儿童读书的照片,但他们却看不到教室,觉得很奇怪。后来,在一处民房里找到了这些孩子,原来,这个小学校舍倒塌已有6年了,没有人管。王直感慨良久,再穷不能穷孩子啊,口号喊了这么多年,为什么就没有做事,让孩子们还在受苦。一路上,这些孩子们的身影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正直的王直决定来问这个棘手的事。

    从盘坑回来后,他就写了一封捐资修缮乡村学校的信,向全国各地的朋友们寄出了300多封。信寄出去后,不久就得到了回应。他用募捐来的钱,给盘坑小学新建了4间崭新的校舍。

    因为王直在文化站工作时,就在群众中把普法教育开展得轰轰烈烈,他因此还获得过“安徽省普法先进工作者”称号。1998年,孤峰派出所所长到王直家看望他,并邀请他发挥余热,继续关心青少年的法制教育。王直欣然接受了。

    一次,派出所里抓了一个偷盗的孩子。这个孩子才12岁,他因为经常偷村里的鸡贱卖而被群众举报抓来的。派出所让王直来做孩子的工作,王直看到坐在长条椅上,目光单纯而惶恐的少年,心里就难受起来,他还是一个孩子,应当坐在学校里读书,怎么会发展到被派出所抓来了?通过了解,王直才知道,这个孩子的父母长年在外打工,孩子跟爷爷奶奶生活,奶奶因为好打麻将,疏于管理,孩子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于是便开始学会偷鸡,用贱卖来的钱买东西吃。王直语重心长地给孩子做思想工作,说得孩子泪流满面,表示认错悔过。派出所通知孩子的家长来领他回去,他的爷爷拄着拐杖颤巍巍地来了,王直把孩子交到他的手上,又不放心地千叮咛万嘱咐。

    又一次,派出所接到景山村的学生举报,村里的学生在路上打架,其中有一个学生从家里拿来了刀子,弄不好要伤人了,学生们都很惊慌。

    派出所接到举报后,十分重视,就让王直去了解情况,王直找到这个学生,原来他的父母也长期在外打工,在家里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由于没有共同语言,孩子养成了孤僻执拗的性格,爷爷奶奶也管得力不从心,学习成绩直线下降。孩子看到派出所来人找他了,认为事情搞大了,抵触情绪很大,坚决不愿交出刀子。王直把他叫到身边,坐下来,晓之以法,动之以情。第二天一早,孩子主动把刀子送到派出所,化解了一场矛盾。

    在派出所里接触青少年问题多了,爱思考的王直发现这些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背景,就是他们的父母都长年在外地打工,与孩子分隔两地。这些孩子生活上无人照应,行为上无人看管,学习上无人辅导。孩子们都处在成长期,耽误了这一段时光,就会耽误了他们的一生。他们是农民的后代,将来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孩子们耽误不起,社会耽误不起。

    为此,王直老人的心里开始焦急起来。

    晚年的梦想

    1998年9月的一天上午,本乡龙桥村一位学生家长找到王直,说他的女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华高歌·走近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简介 >中华高歌·走近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目录 > 一〇 润物细无声——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王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