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一一 长跑者徐茂——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徐茂
,无疑给几十个同学头上刮来好一片茫茫迷雾,人人面面相觑,个个噤若寒蝉。冷场之中,一声流利而舒朗的普通话突然自后排响起:“老师,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大家抬眼回望,答话者正是他们的班长徐茂。只听徐茂侃侃而谈:“哥达纲领,即第一国际时期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的纲领。1875年5月在哥达举行的爱森纳派和拉萨尔派合并代表大会上通过,史称‘哥达纲领’。1875年2月威廉·李克内西等人不听马克思、恩格斯的劝告,迷恋表面的团结,追求无原则的合并,匆忙地同拉萨尔派的哈资尔曼共同起草了一个充满了拉萨尔机会主义观点的纲领草案,于同年3月7日分别在两派的机关报上发表。这个纲领对社会主义革命的不可避免性,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必要性以及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只字未提,而用空洞的‘劳动’和‘社会’的说教来掩盖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宣扬‘依靠国家帮助’建立社会主义和‘力求用一切合法手段来争取自由国家’作为党的斗争目标,实质是反对用暴力革命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否认农民的革命性和工农联盟,不提德国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义务,鼓吹所谓‘不折不扣’、‘公平分配劳动所得’。马克思和恩格斯坚决反对在机会主义纲领基础上的合并,马克思并写了《对德国工人党纲领的几点意见》予以批判,即《哥达纲领批判》。”说到此处,徐茂更提高了音量的分贝,“《哥达纲领批判》对以后各国无产阶级如何夺取政权与夺取政权后如何建立政治体制,均具有不可估量的指导意义。”徐茂慷慨陈辞,在此戛然打住,全场同学异口同声地一阵狂呼,台上提问的老师张口结舌,忘了叫徐茂落座,一边厢的国务院原副秘书长、时任中共中央党史教研室主任的俞俊生也惊得目瞪口呆,竟然忘记了对徐茂的精彩诠释予以点评。

    忘情狂呼也罢,张口结舌也罢,目瞪口呆也罢,徐茂无可争议地让在场者有幸领略到了21世纪中国高素质大学生融汇古今学贯中西的熠熠风彩。

    顺理成章,徐茂也被评为那一届“中共中央党校全国青年大学生培训班”的优秀学员,唯一的优秀学员。

    <er h3">四

    自立了,自强了,徐茂并没有以为船到码头车到站了。

    自幼学而不厌的徐茂曾经破书万卷,受益良多。

    徐茂读梁启超:“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使举国之少年而亦为老大也,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其渐亡为翘足而待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州则国胜于欧州,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读得徐茂荡气回肠,读得徐茂倍觉双肩庄重,那庄重,便是一个中国当代青年理该履行的庄重的使命与责任。

    徐茂读康德:“头上的星空和内在的道德律,于我心中充满着常新的、益增的敬仰与畏惧,我们越常思考,便越坚定它。”读得徐茂心明眼亮,满目新美如画,那新美,就是一个地球新新人类该担承的道德与道义。

    作为生命,本来就具有个体与社会的双重属性。生命对于自我,当然属于个体;但生命来到世间,也自然属于社会。此前,命运多舛,徐茂感慨系之;此前,因之多方受惠,徐茂更是刻骨铭心。各级政府的悉心关照,徐茂不敢忘;各级学校的深切爱护,徐茂不敢忘;高中校园的班主任余老师虽未授他以“鱼”而是授他以“渔”,引导他办成了补习班,使他劈就了生活费与学费的双重来源,徐茂不敢忘;刚刚跨入重庆工商大学,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党总支王书记与冉副书记便慧眼识珠,任命徐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华高歌·走近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简介 >中华高歌·走近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目录 > 一一 长跑者徐茂——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徐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