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 长跑者徐茂——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徐茂
大大小小的医院进进出出,对前来治疗的灾区群众,或嘘寒问暖,或送钱送物,让因震灾受伤的一个个病员如沐春雨。2008年6月20日,作为抗震救灾优秀自愿者代表,徐茂应邀参加了在重庆市人民大礼堂举行的“抗震救灾英模事迹报告会”,受到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共重庆市委副书记张轩等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和热诚鼓励。
徐茂表现日益优异,其影响愈益强烈,因此也引起了更高领导层次的关注。2009年,在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之际,徐茂在冷静而深入地思考之后,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给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写了一封信,全面阐述了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择业观念,提出了对教育体制改革的种种有益的建议。对徐茂来信,薄书记予以高度重视,并作出了重要批示。
无可置疑,徐茂将其社会责任感发挥得淋漓尽致的,当数他对山区贫困学生的慷慨资助。
2008年仲冬,徐茂领着同学来到江津骆崃山,开展校方旨在加强学生道德实践的义工服务活动。当时,北风呼啸,雪花纷飞。在骆崃山小学,几个学生引起了他的注意。一个是三年级学生宋春凤。但见小春凤满脸暗色,衣裤单薄如蝉翼。徐茂一问,才知道春凤很小时其母亲便远走他乡无消息,从此便同年老体弱的爷爷与瘫痪在床的爸爸相依为命。家中几乎无经济来源,年老体弱的爷爷种了小块自留地,养了几只鸡鸭鹅,维持一家三口的生活无异于杯水车薪。春凤每周生活费仅有区区5元钱,也就不奇怪了。所以,她每顿只吃咸菜拌饭。另一个四年级学生何巨浪,数九隆冬,脚上还穿着一双在城区已然绝迹几十年的塑料凉鞋,一丝不挂的双足,冻得又红又肿。徐茂一问,才知巨浪是留守儿童,父母在外地打工,因收入不稳定,只能时断时续地寄点钱回来,这就苦了小巨浪,小巨浪因之摊上了有一顿无一顿的无尽无休的苦日子。还有一个4年级学生黄菲,目光有些呆滞,神色有点黯然,因缺少营养,满头头发泛黄,她也是留守儿童。她的父母双双体弱多病,虽然常期在外务工,可含辛茹苦挣得的一点工钱大都熬进了他们的药罐,所以,他们寄给黄菲与爷爷的生活费就少得可怜,可怜到月均不足百元。爷孙俩凭这微薄的几十元,除了吃饭,难及其余。在黄菲的记忆中,她已有好多年都没穿过新衣服了,置身21世纪,其生活水准及其理念,还滞留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那一个特殊的困难时期的生活水准及其理念而裹足不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
孩子们的苦情,既让徐茂触目惊心,更使徐茂好生心痛。
他当即选择了八个生活最无着落的苦孩子,决意对他们予以定期资助。
资助孩子,不是一个而是八个;资助孩子,不是一次性而是长期性且是月月践行。这对于一个一餐海鲜可以不惜吃掉三万五万的大款而言,易如反掌;可对于一个长期依靠勤工俭学所得与奖学金读书与吃饭的徐茂来说,又谈何容易。但徐茂其人,从来都笃信言必行,行必果。他慷慨地捐出了自己的奖学金,捐出了自己所挣补课费的积蓄,精心统筹,周密计算,按受助孩子困难程度的不同,有的一月寄给100元,有的一月寄给120元,月月不误。即便如此,徐茂远未心满意足。在接下来的悠悠岁月里,那些苦孩子成了徐茂心中挥之不去的牵挂,成了徐茂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些苦孩子当中,有谁过生日,徐茂必定到场,送上一个生日蛋糕,送上一份虔诚的祝福。每逢开学,徐茂必定到校,给他们送上一套精美的文具。有的周末,他会专程奔赴骆崃山,把八个孩子请到镇上的小饭馆,请他们吃上一餐平素很难吃到的回锅肉、水煮鱼、姜爆板鸭、芋儿烧鸡,大快朵颐,彼乐何极。有的周末,他又会将那几个孩子接到主城区,领着孩子们坐缆车,乘轻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