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 英雄感动中国——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孟祥斌
!”虽然多年不见,但高中生活的动人点滴仍在张勇脑海里萦绕,宛如昨日。高中入学不久,一名同学的父亲不幸因病逝世,家庭失去了顶梁柱,这名同学生活面临断顿。作为班长,孟祥斌立即发动全班为这名同学献爱心。当时,大家都不富裕,也没有什么零用钱,仅有从家里带粮食换得的饭票,孟祥斌就带头捐出了自己的大部分饭票,帮助同学渡过难关。
家里经济虽不富裕,可每年年底部队组织申报家庭困难补助时,他都把名额让给别人。2006年5月,孟祥斌得知一名同学家境困难,父母病重,就带头发动全班同学为其捐款。其实,孟祥斌家庭也非常困难,他父亲心脏不好需要开刀,但巨额的手术费却没有着落;母亲、岳母都有病,经常住院;孩子年幼,妻子还没有固定工作,他每月2000多元的工资,一般只留200元用于日常开支,其余均寄回家。可他却从来没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当同学们商量着要为他组织捐款时,他爽朗地笑了:“我还没到揭不开锅的时候呢!真到那时候,大家别跟我争啊!”
这样的事情,发生在孟祥斌身上太多太多。其实,孟祥斌自幼家境清贫,父亲心血管硬化急需手术,母亲患糖尿病、高血压等多种疾病,长年需要打针吃药。结婚后小家庭困难接踵而至,女儿疑似患有先天性胆总管阻塞,先后5次被紧急送往江西省儿童医院救治;妻子叶庆华从县印刷厂下岗待业,经济捉襟见肘。但孟祥斌却揣着一颗热情而善良的心,自己处处省吃省用,无论在什么时候,不管是遇见举步维艰的残疾人,还是流浪街头的孤寡老人,他都会慷慨解囊,多则三五十元,少则一两元。
在孟祥斌的身上,大家看到的不仅是侠义风范,更是一种军人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责任,让他在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遭受威胁的时候挺身而出;责任,让他在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慷慨解囊;责任,让他血脉喷张,使命在肩,点燃尚武的激情枕戈砺剑;责任,让他年仅28岁的生命如此多彩!
自古军人生为战。清理孟祥斌的遗物时,一本笔记本上抄写着《史记》里的一句话,被他用红色圈画了好几遍:“故受命而出,忘其国;即戎,忘其家;枹鼓之声,唯恐不胜,忘其身。”在场的战友都说,孟祥斌如果没有成为舍己救人的英雄,他一定会成为未来战场上的一名勇士。
2004年7月,妻子叶庆华临产,身体有些不适。她多么渴望这段特殊时期里丈夫能守候在身旁。而此时,孟祥斌所在部队即将赴高原进行成建制演习,他正在为这次近似实战的综合演练做准备。为抓住这次难得的摔打磨炼机会,孟祥斌在电话里对妻子说:“我也想守在你的身边,亲眼看到孩子降生尽享天伦之乐,但军人有自己的职责……”最后,孟祥斌没有写请假报告,而是乘车远赴西北高原。当他从高原演习凯旋赶到家时,女儿已经出生半个多月了。
2004年5月,孟祥斌83岁高龄的奶奶突然病逝。孟祥斌是家中最小的孙子,学习用功,成绩优秀,奶奶从小就特别疼爱他,他也对奶奶特别依恋,奶奶临终前还一个劲念叨着他的名字。论情论理,孟祥斌都想回去为奶奶送终。可当时部队正在执行一项重大而特殊的战备演习任务,所有岗位时刻处于临战状态。作为机要干部,他深知责任重大,委婉地打电话告诉家人安顿好奶奶后事,替他为奶奶烧串纸燃炷香。打完电话后,孟祥斌围着部队训练场跑了10圈,宣泄内心的悲痛,然后朝着家乡的方向磕了几个响头。
就在孟祥斌牺牲的前几个月,他专升本从二炮工程学院毕业时,部队正在进行综合演练。按常理,孟祥斌完全可以绕道回家看望年迈多病的父母和分别已久的妻女,也可以回到部队留守。可孟祥斌从战友那里得知,这次演练不仅动用一批新装备,还要摸索未来作战的一些新训法战法。他毫不犹豫带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