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一四 世间最朴素的笑容——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王敏
……她难过地捂住了眼睛,泪水止不住地流了下来。是啊,和所有的女性一样,谁会喜欢脸上有几道疤痕呢,更何况她还是一个年轻的女子。但是看到自己天真可爱的儿子,她笑了。她想起了那些被自己救出的孩子,那两个被自己护在身下,没有被瓦砾击中的孩子,她们是安全的,她们没有受到伤害……这是多么让她感到欣慰的事。是的,她脸上疼,但是她心里安然。面对着玻璃中映出的面容,望着自己脸上的疤痕,她坦然地笑了。

    像繁华中的一片朴素,她的笑容,让生活充满了善美

    她是那么普通的一个人,走在人群中,你无法将她和“英雄”两个字儿联系起来。但是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中,却充满了朴朴实实的感动。

    她有着一颗爱心。2007年秋季,她听说县城北关小学何楠楠因白血病而缺乏治疗费,回校后她立即发动师生捐款1000多元,连同自己的捐款一并送到何楠楠手中。

    她牵挂着那些贫困生。她生长在县城边的一个农村家庭,虽然没经历过衣不御寒、食不果腹的日子,但并不富裕的家庭使她在求学路上做了取舍。学习成绩一直优秀的她,中考时选择了汉中师范学校,放弃了上高中也就放弃了上大学。因为她们家姐弟三人,都要上学,她只能走花钱少而又能早点工作的路子,以便弟弟妹妹能够继续上学。工作后,她对贫困生有着特殊的感情。国防科工委在黄坝驿捐建的科航希望工程,她承担了“一对一帮扶”工作。为建立贫困学生档案,她利用休息时间深入到学生家中了解家庭情况。在黄坝驿村六年级学生颉露的家中,王敏知道了瘦小的颉露自幼失去母亲,生活来源仅靠父亲耕种一点水田。她把这一情况及时汇报给学校领导,并积极向科工委提供颉露的详细家庭情况,最后为颉露争取到“一对一”扶贫指标,每学期资助100元。为了全校50多名贫困生能够得到“一帮一”扶贫,她费劲了心血和汗水,每个贫困生的档案都是她亲自跑回来的,她踏遍了这个乡镇的每一个村组,对那些沟沟坎坎、山山岭岭了如指掌。每年她都要精心组织捐赠仪式: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在捐赠现场由帮扶人直接发放到学生手中,可捐赠的现金都要由她亲手交给学生家长,那些路途遥远的,她就利用星期六给送过去,还向家长们叮嘱,这些钱一定要用在孩子们的学习上。

    王敏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她上小学时,曾寄住在别人家三年,现在她把当年照顾她的叔叔阿姨当父母孝敬。她一直都在教育她的学生学会感恩,不论接受哪种方式的受助和捐赠,她很快就组织受助学生给捐助者写感谢信。逢年过节,她都要组织受助学生给国防科工委的同志寄去明信片。

    国防科工委的同志都夸她是个有爱心的人,她说:“7年的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工作,使我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孩子的内心,有了与他们交流的机会,慢慢就和他们有了深厚的感情,学生的困难就是我的牵挂。”

    她用最朴素的话语表达自己的爱心,她用最朴实的行为传达自己的感恩。

    道德是什么?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它是个很难以说清的词汇。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在生活,都有自己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可能把这两个字儿写在脸上,道德,是渗透在我们的生命血液中的,我们的每一个行动,每一时每一刻的生活,它都无处不在。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未必是能说得清这个概念的人。

    王敏是一个“80后”。许多人认为,生在改革开放之后,长在一个国家走向强盛富裕的年代,又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生活的顺利无忧,社会处于转型期,这一代人往往是缺少道德感的。我和一位年轻的小学语文老师探讨这个问题,她是王敏的同龄人,同样属于“80后”。这位老师正准备给学生上这篇课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小故事: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华高歌·走近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简介 >中华高歌·走近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目录 > 一四 世间最朴素的笑容——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