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 海边的生命守护神——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郭文标
春娥看到了希望,连忙高声呼救。
事后,郭春娥说起遇险的经过,对郭文标仍感激不已。那天下午,她和几位妇女去停泊在另一码头的渔船送渔网,顺便带上几个孩子。回来时,天黑了,涨潮浪大,海上能见度很低,她不放心地对年过半百的船老大说:“阿公啊,这附近有暗礁,你可得小心开船啊。”
船老大一听,显得有些不高兴,他拍着胸脯说:“我开了一辈子船,还不知道哪儿有暗礁,哪儿有险滩?我就闭着眼睛也能把船开回渔港。”话音刚落,船就跳了起来。船上的人惊叫着东倒西歪,有的差点儿落海。船触礁搁浅了,船老大傻了。大家朝船下看看,还好船头下面有一块两三张桌子大小的礁石,他们连滚带爬地下了船,站在礁石上。船底被戳个孔,船舱进水了。
“这时,一个巨浪打过来,把我儿子冲进海里,紧接着,又一个浪把他推到岩石上。”回忆起当时的情景,40多岁的郭春娥仍心有余悸,“慌乱中,我想起‘水鬼’,就赶紧叫大家想办法联系他。”
还好,郭文标及时赶到了。可当时的情况让郭文标犯愁,船靠过去,礁上的人就会被船头推到海里;船不靠过去,人就救不到船上。凭着多年的经验,他把船开到礁石旁,可船底却被礁石戳破了,前舱进水了。“快上船,快点儿,站到后边去!”他焦急地喊道,把郭春娥他们拽上了船。
随后,他开足马力驶向码头。当船靠上码头,前舱已经进了大半下水,再多那么一两分钟时间,船就很可能沉下去了。云集在码头上的人一拥而上,伸出双臂把从死亡线上归来的亲人紧紧地抱在怀里。
最多的一次,郭文标救回17人。
2003年11月23日闽连渔3511号在钓浜龙鼻头海域触礁,船上17名船员生命岌岌可危,也是郭文标把他们挨个拉上了自己的船。
面对进水的船只,船员们抱头痛哭,毕竟数百万的大船也是他们的身家性命,同样是渔民,郭文标理解他们的心情。他爬上出事渔船的甲板,砍掉系在船舷两侧的防碰撞轮胎,用缆索连上自己的船,当机立断,从暗礁密布的石板门航道抄近路拖船返航。
艺高胆大的郭文标就这样拖着满船人的希望完成了在当地人看来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由于节省了近40分钟航程,在被损渔船即将沉没的刹那提前抢滩搁浅。
福建船老大拿出船上的所有3万多元现金感谢郭文标,他谢绝了。
“说实话,我们也要吃饭,也想挣钱。”郭文标说,现在每年光维护更新潜水设备就得七八万元,还雇着这么多小工,靠着帮人解叶子(解开被杂物缠绕的螺旋桨)和在海底捞废铜烂铁卖钱,支撑起来真是有点吃力,但是解人家危难后收钱的事情,他从来没做过。
“人家都落难了,怎么还好意思收钱呢?”郭文标说。
为什么要坚持做“傻事”?郭文标有自己的想法:“我帮到了别人,别人会记在心里,以后看到有人遇险,也会去帮忙,这样海上大家就会互助。”
郭文标感动了越来越多的渔民自发参与义务救援。
2008年的一次救援行动,更是让他特别兴奋。
2008年3月3日,一条渔船在石塘钓浜海域漏水,船上22名船员性命危在旦夕。
当郭文标接到求救电话时,他正在遥远的海域作业。怎么办?救人如救火,自己距离出事地点这么远,赶过去恐怕来不及。郭文标马上拿起了对讲机。
一边调转船头,开足马力赶往出事地点,一边打开对讲机。“我是文标,在钓浜附近作业的渔船请注意,有船遇险,快去救人。”可好一阵子,对讲机的另一端寂然无声。郭文标换了一个频道,继续喊话。船上的对讲机有好几百个频道,他打算在每一个频道都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