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 海边的生命守护神——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郭文标
一遍,相信总会有人应答。
“是‘水鬼’吗,我的船在附近,马上赶去。”奇迹出现了,对讲机里传来第一个声音。“我们也正赶过去。”紧接着,是第二个、三个声音响起。
对讲机里的声音热闹了起来,收到消息的船只纷纷从各处海域向钓浜会集。
“钓浜有船遇险,大家快去救援。”这个声音从郭文标的船上传出,传到附近的船只,再从附近的船只,传到更远的船只,犹如水波一般,一圈圈向外荡漾开来。
等到郭文标赶到现场的时候,几十艘船围绕着失事船只,排成一圈又一圈的同心圆。22名船员已被悉数救起。
“‘水鬼’,这次你来晚了,这些人已经帮你救起来了,一个不少。”听到对讲机里传来的调侃,郭文标觉得很温暖。
从13岁到42岁,经历了30载的海上救援生活。无数次与大风大浪搏击,无数次海里逃生和救援的经验,让这个石塘汉子练就了与海共舞的真本事,“水鬼”的名声就这样传开了——
为了排险,他可以在海里待上两天两夜,一口气憋着下水,能在水下呆上5分钟;——
他可以扛着锚钉在海底走上几百米,一个猛子从躺在水底的钢管的这头穿到那头;——
他的胸中有一幅详细的海图,只要求救者报出经纬度,他就知道具体的方位、那里的水流情况及需要绕过哪些暗礁。
“只要我有能力去帮,我就要去救,哪怕是去最危险的地方。”这是郭文标经常说的一句话。“因为别人找我只有一次,而且人命关天,我不去心里不安。”
<er h3">三
在20多年中,郭文标到底救了多少人,他自己也说不清楚。在当地政府、边防派出所、海事救助机构等有据可查的资料里,有130多位有名有姓的本地或外地渔民是被他救援的,从而死里逃生。
只有小学文化,身高1.67米的郭文标早年以捕鱼为生,由于他水性出众,经常帮助当地船只解除螺旋桨上的缠绕物,而且只要是附近海域发现人员遇险,他总是挺身而出义务相救。时间久了,有关他的事迹在当地渔民中已耳熟能详,大家还给他起了个绰号:“平安水鬼”,甚至叫他“海上110”。求助者越来越多,他只好放弃捕鱼,成为“救援专业户”,也成为远近闻名的“海上保护神”。
2003年,海上作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实施后,有了海上救助记录。边防派出所、渔政、海事和镇政府渐渐发现了频繁出现海上救助记录的郭文标,从此有接到海上救助的电话,也就找他了。他也从不拒绝,总是随叫随到。最难得的是,20多年来,他对每一起救助从不谈施救费用。据海事部门介绍,郭文标是日渐兴起的民间海上救助力量代表,他弥补了国家专业救助力量的欠缺。
郭文标最早救人用的是捕鱼的小木船,后来为专门救人,花8万元造了一艘12米长的铁船。去年10月1日,他的一艘长41米的、吨位230吨、735马力的海上救助船下水了。这艘船总计花费260万元。除此之外,郭文标为救人,还建造了包括两艘快艇在内的六七条船。他家中积蓄几乎都用于建船、购买救助设备。“文标买过四五套潜水设备救人,有的一套上万元,普通渔家没人会买这样贵的设备。”村民郭廷炎说。
为解决船员的工资,郭文标开起了渔家乐,打理的事情却全交给妻子庄文华。渔民陈宝祥说,郭文标现有三条船,一年油费得八万元。虽然他的船偶尔接待少数游客到海上体验打鱼,可年收入也只有三四万元,儿子又在上高中,不知道这些年是怎么过来的。郭文标说,他有三个收入来源:除不定期接待游客外,还为其他船只清理螺旋桨收取劳务费,而更多的是靠捞捡海洋中遗弃的废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