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一八 双肩道义——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李学海
    归心似箭的李学海踏上了返乡的路。

    他从林场步行一天到达蛟河县叫天岗镇的一个小火车站。可是当时身无分文,几千公里,总不能走回家吧。

    天无绝人之路,李学海正发愁呢,突然发现地上有一枚5分钱硬币,他如获至宝,立即捡起它,买了一张站台票,扒上了回家的火车。

    正月十五,是个团圆的日子,大大的月亮高高地挂在夜空。随着一声声狗的狂吠,急促的敲门声“啪啪啪”地响起。

    单连荣一边问着是谁,一边拉开门闩。

    一个黑大汉一个箭步闯进来:“娘,我回来了!”

    “谁?”

    单连荣大惊,退后一步,眯着眼打量来人:他身穿黑色的破棉袄、破棉裤,有几处还露出了黑乎乎的棉花,扣子掉光了,衣襟左右缅在一起,用一根粗麻绳系着,脚蹬一双破烂的乌拉鞋,杂乱的头发像一堆灰色的烂线绳脏兮兮地纠缠在一起,耷拉在额前,胡子拉碴,黝黑粗糙的脸上已经完全看不出原本的肤色。

    李学海带着哭音说:“娘,认不出儿子了,我是学海啊,娘!”

    “学海!是你?我以为你这辈子再也回不来了。”单连荣一把搂住儿子放声大哭。

    李学海虽然回来了,但却不敢出来见人,一方面队里会把他当作是逃亡的盲流歧视他,还不会分给他粮食,另一方面,出去混了四年,没有挣到一分钱,还混得这么惨,他怕遭到村里人的嘲笑。

    白天李学海就在粮囤里卧着,晚上再回家睡觉。

    这么过了十几天,他终于按捺不住了,对母亲说:“娘,我还是走吧,老在家蹲着也不是事,和做贼似的,我想去羊口找活干。”

    “到羊口能干什么呢?”

    “羊口活好找,可以赶海、割芦苇、到码头扛货,反正比在家待着强。”

    单连荣沉默了一会:“好吧,这样下去也不是个办法。人挪活,树挪死,出去闯闯也好。”

    母亲开始翻箱倒柜地找东西。

    “娘,你找什么?”

    “我看看有没有点值钱的东西,给你换点盘缠。”

    单连荣终于没有找到。

    这时外面突然传来货郎摇着拨浪鼓叫卖的声音,单连荣爬到炕头上,从簸箩里划拉一把碎布头、棉花头,急急地跑出门去。

    货郎看到单连荣,就问:“大嫂子,你换点啥?”

    单连荣犹豫着:“啥也不换,大兄弟,能不能给换毛钱使?”

    货郎笑了:“我可第一次遇到,这也换不几分钱呀。”

    单连荣心里一酸:“孩子要出去找条生路,可家里没有一分钱了。”

    货郎叹了一口气,给了两毛钱。

    单连荣面带笑容地回来了。

    “孩子带上吧。”单连荣说着就把钱往李学海的棉袄里塞。

    “娘,我不要,我有力气,出了门我就能挣钱。这钱留在家里用吧。”说着李学海就往外掏。

    单连荣摁住了李学海的手,他还是执意要掏出来。

    “孩子,娘知道你懂事。穷家富路,出远门,身上不带钱怎么行,听话,带上!”

    李学海“扑通”就给娘跪下了:“娘,你和爹多保重,等儿子混出个样来,再好好尽孝。”

    第二天一早,李学海就要赶路了,他回过头看到立在村口的母亲一动不动地凝望着自己,不禁鼻子一阵阵发酸。

    李学海辗转来到了羊口。他找到以前的老邻居吴群义,希望能寄住一段时间。吴群义同情这个孩子不容易,就痛快地把做饭的小东屋让给他住。

    还没找到工作。李学海天一亮就去海边捕鱼,拿到集市上卖了换粮食吃。

    两个月后,李学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华高歌·走近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简介 >中华高歌·走近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目录 > 一八 双肩道义——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李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