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 双肩道义——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李学海
海有了一点积蓄,于是花了35元通过羊口渔业社主任租了间小土房,算是有了自己的窝。
小土房里没炕,李学海就到海边划拉点潮草,扛回来,晒干了铺在墙角算是床,买了床破毛线毯,铺一半,盖一半。花15元买了个小锅,2块半头砖一架当作炉子,这就是李学海的全部家当。
李学海吃的饭就更艰苦了。他每天都只能吃一种自制的“三色汤”。所谓“三色”,即面糊是白色的,漂着一点黄色的油花,再加上一层黑色的草灰。他舀一勺面在锅里和成糊,放上盐和一点油,因为连个锅盖都不舍得买,做饭时草烧着后草灰到处飘,落在锅里黑乎乎的一层,李学海都不舍得把它撇掉,因为怕把仅有的一点油也撇掉了,草灰吃在嘴里咯吱吱响,饭吃完了,嘴巴也成了黑的。
这样的日子过了一年。一年后,羊口成立了搬运公司,李学海经人介绍到搬运公司上班,成了一名装卸工人。
每天一大早,李学海就开始了艰难的搬运工作,扛起183斤的盐包,身体晃晃悠悠找不到平衡,稚嫩的肩膀渐渐磨出了厚厚的茧子,可是他从不叫累,反而觉得挺充实。起码生活在集体里,精神上不再那么孤独,每月还有固定的收入。李学海用辛勤的汗水换来了暂时的温饱。
然而好景不长。一天,他像往常一样扛起一个盐包,刚走了几步,脚下一绊,不小心踩到了一个洼地,由于扛着沉重的货物,身体很容易失重,于是连人带货翻倒在地上,当盐包压过来的一瞬间,他感到脚踝一阵剧痛,一动也不能动了。
去医院拍片显示,从脚踝往上,腿骨被崴劈了95厘米。
兜里的钱屈指可数,勉强刚够吃饭的,哪还有钱治病,李学海被人默默地送回家中。
那时,李学海除了拖着伤腿,匍匐在地上给自己做两顿面糊,剩下的时间就躺在墙角落的草堆里,看着日出日落,朝阳变成夕阳,安静地养伤。就这样,在没有任何治疗的情况下,李学海用顽强的意志力和伤病做着抗争。
最终,病魔熬不过他,还是悄悄地隐退了。几个月后,他的脚伤奇迹般地痊愈了。
李学海可以和健康人一样下地活动了,但却留下了不可逆转的后遗症,伤过的脚踝比原来的粗壮了许多,骨折肿胀后终究没有复原得很好,这给以后患风湿性关节炎埋下了病根。
有人说,艰难困苦是磨炼人格的最好的磨刀石。我们相信,李学海在以后所表现出的坚韧不拔和无私无畏的品格并不是偶然为之,而是备受艰难困苦磨炼后的必然结果。
创业路上
1979年,命运之神向李学海全家伸出了友好之手。
一股暖人的春风吹向了这个坎坷波折的家庭。
这一年的冬天,李学海的父亲落实了政策,平反回到了寿光,并被重新安排了工作。
两个弟弟还在上学,生活的重担压在了李学海这个老大身上,为了贴补家用,李学海白天上班,晚上则划着小船到海边捕蟹子、打鱼,以贴补家用,维持生活。
1980年春节,26岁的李学海去相亲。介绍人是寿光武装部的一个参谋,姑娘是这个参谋的侄女。
一见面,姑娘的妈妈就看中了这个黝黑魁梧的小伙子。她当时还打趣似地说:“这孩子五大黑粗的,看着挺老相,不过人倒是厚道肯干,像能挣口饭吃的。”
当年9月,李学海和姑娘在亲人们的祝福下,喜结连理。
成家后,李学海带着媳妇回到羊口。不久,他就在羊口商业公司找到了一份跑业务的工作。
说起妻子刘树英,李学海就不无感慨地说:“当初结婚的时候穷得连块咸菜都吃不上,到了羊口,无处安身,租了间小破房,家里空空的,什么也没有,媳妇哪受过这罪,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