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二四 他有一个幸运的理由——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周国允
终要力争第一;二是最难最复杂的甚至最危险的工程他总是抢先冲上去干;三是对领导他的上级单位和甲方,他总是十分尊重,而他向对方的保证却像铁板上钉钉子,不会有一句虚言诳语;四是他的这个团队最团结一致,最讲纪律,也最讲“军容风纪”,仿佛是一支部队,说部队还不是一般的部队,是岳飞的岳家军。因此只要是周总的队伍开进了工地,那些工程指挥部的人,那些质检部门的人,那些市级领导人物,他们的心就从提悬的那一刻,一下子重新放到肚子里去了。“有老周他们这支突击队来了,放心,工程就有保证了!”

    要说老周成功的秘诀,诚信这两个字还不够,因为讲诚信,一般是用于施工中对待甲方,对待上级部门和质检部门而言的,如果是经商,则是对广大顾客而言的。而周国允的言行,却是对着所有人而言的,他是以一颗博爱之心对面家乡,面对大众。善与爱心,是诚信的内核。

    就拿他做善事,回报家乡这一块来说,全村1600多人,他的队伍里就有400多人,按照时兴的一句话,他解决了400多人的就业问题。

    因为没有考上大学而外出打工,成就了今天的他,这应当是一种幸运。但是在内心深处,也有那么一丁点缺憾,因为这毕竟是他人生的第一次失败。同时从实用的观点看,他也感叹自己的知识太少,因此,当他富裕起来之后,他的第一想法,就是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他同镇委书记张占洲商量,要给家乡办一所希望小学。镇里十分支持,在他原来上中学的地方开始了他的反哺家乡的征程,第一次他捐了20万元,其后不断增捐,使学校不断改善,到现在已经投进去130万元了。

    记得希望小学竣工典礼的时候,县里镇里都来了人,村里的乡亲们来了,想进学校的孩子们和他们的家长也都来了。在主席台上,就坐着县镇领导,还有中学里教他功课的班主任老师李子乾和其他教师,当然,还有一个人就是周国允。

    他记得他讲话的大意是这样的:现在我赞助家乡办小学,今后还想赞助镇里办中学,就是痛感我们农村人知识太少,人才太少,我也是因为那时没有考上大学,才外出打工的。我们那一届,出了两个状元,周凤珍,周西乾,他们考上大学了,我为他们骄傲,但也为这事遗憾,一个高中班,就考取两三个大学生,是不是太少了一些?我知道,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各村都没有像样的小学,农村孩子上学,有时还得停学,去干农活,小学时的基础打不牢,到了中学之后又有很多孩子急于想帮家里干活挣钱,一心想上大学的人就更少了。人才稀缺,是我们乡镇贫穷的一大原因。所以我很早就有这样一个愿望,希望我们村里多出几个像周凤珍,周西乾这样的人物,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栋梁之才……

    周国允是怎么啦?他自己难道不是家乡的骄傲,家乡的宝贵人才?为什么两次都提到他那届考上大学的两个同学,而不提自己呢?或许,他本来就是那样低调做人的;或许,那次高考落榜对他的刺激很大;或许,是在他闯荡社会的过程中感受到多读几年书比少读几年大不一样……正是这些情结纠缠在一起,使他深感到知识的重要性,不仅发愤让自己多读书,还想要完成让家乡孩子们多读些书的宏愿。

    为此,他还为这所希望小学设立了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孩子和教学认真负责的老师,虽然这每年只有五六万块钱,但是在一所小学里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举动了,何况,这笔钱里的每一个子儿都浸透着他工地作业中的汗水呢!

    他暗下决心,每年为村里做一件好事实事,年年坚持不懈,例如打井、修路、建村室、赞助孤寡老人。这些成绩都是有目共睹的。于是,他这个身在外乡为异客的打工仔,竟然取得了家乡民众的无限信任。在家乡村支部的选换届选举中,全体党员都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华高歌·走近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简介 >中华高歌·走近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目录 > 二四 他有一个幸运的理由——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周国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