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五 一个好人的诚信人生——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杨正权
衣服,刷锅、洗碗、拾柴禾,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无论自己的生活多么拮据,杨正权都会省出自己的干粮分给生活更困难的同学。
16岁那年,已经持续做了几年好事的杨正权,作为青少年学雷锋典型,在六安专署的大礼堂,面对近千人讲述了自己学雷锋的先进事迹。
从那时起,杨正权就下定决心,要像雷锋那样做一辈子好事。
杨正权用生命履行着自己的诺言。从16岁算起,至今已经做了40年好事。难怪人们称他为“好人杨正权”呢!
杨正权深深地爱着自己的故乡,故乡的一草一木都牵动着他的心。
当年,当卸掉了9万元公家的债务这个大包袱,自己的企业有了盈利以后,杨正权想到了捐赠。
1992年,家乡遭遇洪涝灾害,房屋倒塌,村民的生活陷入了绝境。杨正权得知后,心急如焚,果断地寄去10万元,相隔不到一个月,又凑了30万元汇往家乡,支援家乡抗灾。
从那以后,杨正权的捐赠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1999年,杨正权听说威海环翠区泊于镇侯家小学条件特别艰苦,决定去看看。他找到当时的校长刘昌良,说明来意。
刘校长一脸的愁容,他叹了口气说:“我们学校每年的财政拨款是200万,而教师们的工资就不止200万,哪还有钱再上教学设备,改善教学条件呢?就是这样,教师们的工资还经常发不下来呢!看到孩子们学习条件这么艰苦,我也很着急啊!”杨正权发现40出头的刘校长由于操心,过早地长出了白发。
“别着急,我们再想想办法。”边说着,杨正权决定去参观一下校舍。
走进一间教室,孩子们正在上计算机课,10几个孩子围着一台陈旧的老式电脑,几个个子矮的同学被挤在后面踮着脚也看不见。
校门外,山坡下,2个孩子正在踉踉跄跄地提水。
“我们学校建在山坡上,饮水成了大问题,这些孩子每天都轮流到山下提水。”
走了一圈下来,杨正权立即决定,给学校购买20台电脑,并出资打一眼机泵井。
不久后,电脑如期送进学校,引来孩子们一片欢呼。
甘甜的水井打好了,在机泵井“剪彩”那天,刘校长紧紧握着杨正权的手说:“吃水不忘打井人,孩子们永远不会忘记你的,从今以后,你就是我们的名誉校长。”
那天,镇上的领导也都来到了这所学校。镇领导硬要留杨正权吃饭,杨正权却悄悄地离开了。
回来的路上,多少年从不唱歌的杨正权哼起了《谁不说俺家乡好》,他在享受着奉献给他带来的喜悦。
杨正权深恋着他的家乡,也热爱着威海这个第二故乡。现在,杨正权已经是三个学校的名誉校长,每当“六一”儿童节的时候,孩子们都争着来邀请杨正权和他们一起过节。
杨正权不仅爱孩子,还关心着福利院里的老人们,他也是福利院的常客。
平常日子,杨正权总不忘给老人们送去食品和娱乐用品。新年来了,杨正权带来了价值万元的上好布料,还带来了一位好手艺的裁缝。穿上新衣服的老人们,见到杨正权心里乐开了花。
2005年11月2日,威海市环翠区羊亭镇河南村锣鼓喧天,到处拉着横幅,他们难以抑制心中的喜悦,从这一天开始,他们将永远告别“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日子了,能不兴奋吗?
原来杨正权出资18万、捐赠水泥10吨,给这个村修好了村路。为了表达感激之情,河南村的村民们送给杨正权一首诗,并立碑志铭:“水泥整十吨,无私来奉送。荐举大好人,便是正权兄。捐款十八万,河南齐称颂……”
与此同时,杨正权还捐款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