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五 一个好人的诚信人生——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杨正权
地搬货,斜对面是一家新店,我佯装顾客询问海参的价格,一个业务员操着标准的普通话热情地给我介绍,问我是自己吃还是送人,得知是自己吃,她并不急于推荐大的、昂贵的,而是向我贴心地推荐一种小个的,她告诉我,这海参虽然不是很好看,但是发起来也有2~3倍大,而且价格很是实惠。
接着我问,要是送人呢?那姑娘还是满脸笑意地说,我可以向您推荐三款,您再根据要送什么人而定,当然,我们店里海参的质量都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这个姑娘笑容那么灿烂,她的娓娓道来,让人觉得心里很温暖,业务很熟,训练有素。我想,如果我是一个想买海参的顾客,走进“庆威”,定能满意而归。
俗话说,吃小亏赚大便宜。杨正权是个肯吃亏的人,他常说吃亏是福。
2006年冬天,远近闻名的黄渤海野生刺参在市面上出现了断档。而杨正权有先见之明,在产量多的时候,多纳入了不少库存。知情的人都说,杨正权这下可以发大财啦,不仅不愁销路,而且可以高价抛售。
这一天,有个同行老王来登门拜访,他支支吾吾地说不成句。
杨正权说:“老兄,有什么话就说出来,看看我能不能帮上忙。”
老王说:“说实在的,我还真说不出口,做生意不就图赚钱吗?满以为去年海参丰收,今年供货没问题,我们5家同行就提前签订了一个刺参购销合同,谁知今冬刺参突然断档,货供不上了。问题是里面还有两个外商的合同。现在如果货供不上,不仅要承担高额的赔偿,而且我们的信誉也全完了。”
杨正权认真地听着,然后说:“别着急,我这儿还有货。”
老王说:“如果你愿意拨货给我们,我们就已经感激不尽了。我们愿意以市场价购买,这笔单子我们不挣钱了。”
杨正权说:“做生意的人都说同行是冤家,我可不这么认为,我觉得同行是朋友,是亲戚。亲戚朋友遇到困难,哪有不帮的道理?这批货我还是按进价给你。”
老王一时感动地不知道说什么,杨正权说,这是我们威海的信誉,是我们整个行业的信誉,我也有义务维护,你就别客气了。
这件事在业内一直被传为佳话。由这件事,我再一次想起了杨正权的“大诚大信”。
多年来,杨正权每年年终都要请同行吃饭,把同行们聚集在一起搞联欢,互相切磋,毫不吝啬地传授经营之道,真把同行当成了亲人。
因此杨正权被同行们尊称为“老大”,他们说这是个尊称,他们很敬重老杨,遇到大事也愿意和他商量。他们认为,无论按年龄,按资历,按品行,杨正权都配得上。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杨正权后来成为一个慈善家,绝非偶然,这得从他的童年说起。因为他的童年是在善良无私、助人为乐精神的浸润下长大的。
1952年,杨正权降生在安徽省六安市一个农民的家庭。在杨正权童年的记忆里,最刻骨铭心的就是家里太穷,吃不上饭。那时候没东西吃,连树皮都剥光了,刚刚记事的杨正权饿得睡不着,哇哇大哭,母亲就端来一碗凉水说:“娃,喝碗水肚子就饱了,快睡吧!”邻居家大婶听到杨家的孩子号啕大哭,送过来半碗糙米。家里就是穷成这样,自己的孩子都养不活,母亲还收养了2个孤儿。记忆中家乡经常发大水,爸爸在大水中捞到的粮食总是分成若干份分给邻居。
杨正权幼小的心灵,就是在那艰苦岁月的锤炼下萌生了对困难群众深切的同情。
杨正权上初中那年,正赶上社会上掀起学习雷锋的热潮,那一年,杨正权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
他决心向雷锋同志那样做好事。那时候他每天放学后都要帮助五保户挑水、扫地、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