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五 一个好人的诚信人生——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杨正权
助有困难的人,是奉献社会,知恩必报。杨正权说,这仍是他的“大诚大信”的题中应有之意。
20多年来,杨正权上缴国家税金六百万多万元,而他的捐赠加起来也突破了六百万万元。
这两个六百万万,对大中型企业来说,也许是九牛一毛,但对小本经营的杨正权来说,也是个天文数字了。
不管怎么说,在一些人看来,杨正权算是个有钱人了。可这个有钱人对自己却很“抠门”,生活相当节俭。
杨正权的节俭是得益于他老妈的言传身教。
记得有一年杨正权带着妻儿回老家过年,发现家里只准备了一些小鱼,就去市场上买了几条大鱼回来,还买了一斤茶叶。
母亲见了很不高兴,她说:“小鱼不是鱼吗?有鱼吃就不错了。那些茶叶钱能买多少种子呢?快拿去退了吧!”
杨正权只好遵从了母亲,从那以后,他的生活更加节俭了。
杨正权捐出去或借出去的钱,从不记账,两口子之间也从不细问,但是自家花钱,却精打细算,省了又省。
他家附近菜市场卖菜的人都认识他,看到他老远就跟他打招呼,杨正权在菜市场的“斤两计较”是人人皆知的,他们不理解,为什么杨正权这么有钱还“分角必争”,他总是买最便宜的菜,而且还要把价格杀到最低。所以市场上和他打过交道的都说他是“老抠”。
不仅如此,杨正权和老伴的衣着也很简朴。衣服都是十几年前的老样子,而且是地摊上花十几元、几十元淘来的,只要不破,很少再去买新的。今年,老伴终于穿上了一件漂亮的红毛衣,据说还是刚过门的儿媳妇给买的。
杨正权有一双穿了多年的“古董”皮鞋。
一天,一个店员好奇地问他:“杨总,您的皮鞋上怎么多了一块?”
“哦,那是我找修鞋匠打了个补丁。”
之后的几年里,杨正权的皮鞋只要破了,就去打补丁,每次打完了补丁,至少可以再穿上半年。终于,杨正权再次找到修鞋匠的时候,修鞋师傅不干了,他说:“我修了三十多年的鞋,大部分人都来掌鞋底,很少有来补鞋面的,你的鞋面补丁太厚了,已经没处下手了,根本缝不动。这鞋真的修不了了。”
无奈,杨正权这才买了一双新鞋。
一个资产上千万的“富翁”,把一双鞋穿到了没法修的地步才换了双新的,听起来实在是匪夷所思,可这就是杨正权。一双旧鞋子与两个“六百万”的取舍,不正是折射出了一种崇高的人性的光辉吗?
王书梅说,我们家吃饭很简单,连要饭的都不好意思来了。
2001年冬天,一个外地老太太到店门口来要饭,看到他家开店,觉得可能挺有钱,吃得一定不错,结果发现他们每天都吃包子稀饭,有时吃个盒饭,自己要来的也就是这些。十几天之后要饭的突然不来了。
有一天,杨正权遇到她,她开口就说:“知道我为什么不去了吗?没想到你们家吃得真不怎么样,还比不上普通人家吃的,我也不好意思去了。”
上大学的儿子回来探家,杨正权夫妻俩觉得儿子好容易回来一趟,就去市场买了2只螃蟹。
吃饭的时候,懂事的儿子,剥开螃蟹递给妈妈,妈妈摆了摆手说:“我们在家经常吃,你都吃了吧。”
儿子打趣地说:“怎么可能呢?谁不了解你们啊!”
后来,杨正权叹了口气对我说:“我们两口子确实不舍得吃,当时为了省钱,就只给孩子买了2只,还没舍得给孩子买个活的。”
杨正权说:“我们就是这样,再有钱,也不舍得乱花,挣点钱不容易,我要把钱花在刀刃上,把钱用在真正需要它的地方。”
杨正权夫妻的行为是最好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