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九 鸭绿江畔的好人老郑——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郑仁东
丹东作为中国最大的边境城市,万里长城最东端的起点,早就在海内外享有盛名。而人们对丹东最熟悉的莫过于它依傍着的中国与朝鲜的界河——鸭绿江。20世纪50年代,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打了一场抗美援朝战争,迫使美国将军第一次在没有打胜的战争中签下了和平谈判协议,使鸭绿江更令世人瞩目。特别是横跨鸭绿江连接丹东和朝鲜新义州的那座江桥,新义州一侧的桥体当年已被美军炸毁,如今只留下丹东一侧钢筋铁骨铸就的桥身,被称为“断桥”。这“断桥”融进了历史的记忆,述说着帝国主义侵略的罪行,已成为丹东市和平年代休闲旅游的一处著名景观。
一年前的早春3月,就在这丹东胜景“断桥”附近,出现了一个令人刮目相看的人物,丹东人亲切地称他为“好人老郑”,他的出现,使鸭绿江,使丹东,又一次进入了关注这座边境城市的人们的视野,人们说,老郑这人好啊!他正像丹东这座美丽的边境城市的一张名片,向世界呈示,丹东的山好,水好,人更好!
老郑是何许人?他有何魅力令传媒网络因他的出现而掀起一股股热浪呢?
2009年早春,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
那是初春一个平平常常的早晨,老郑像往常一样出现在鸭绿江边断桥北的一段马路上。手里照例拿着扫帚、铁锹和撮子。早春的天气乍暖还寒,他依旧一身冬装,上衣外面罩着那件人们一见就会猜到他职业的黄色坎肩——他是这座江城振兴区环境卫生管理处保洁员,他分工保洁的地段就是断桥北的滨江中路。每天清晨到黄昏,他在这里值班。
近些年,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中外游客涌向丹东,都要到断桥和江边的锦江山公园、江滨公园走一走,看一看。中央电视台录播“心连心”艺术团阎维文等到丹东进行慰问演出,就是在江滨文化广场上进行的。可以说,滨江路的环境与卫生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丹东的观感、印象。作为滨江中路的保洁员,老郑深知这一点,所以从他担任这段路的保洁员那天起,就将保持好这段路的清洁卫生当做最重要的事儿。不论是在酷热难耐的三伏天,还是在冰雪严寒的冬日,他总是早早地出现在这段路上,一段段地清扫保洁,一次次地巡回清检路面垃圾。住在滨江中路附近的居民都熟悉他敦实的身影、憨厚和善的面容,都深知只要他当班,这段路面总是清洁怡人,令人爽心悦目。没有谁能说出他的全名郑仁东,却都能脱口而出地叫他“老郑”。
这一天是2009年3月18日,在明媚的晨光中老郑清扫过一段路面后,提着撮子准备将垃圾倒进丹东市第十三中学附近的垃圾箱,这时,他发现垃圾箱里有人扔进两个装鞋的纸提袋,一个纸袋里是垃圾,另一个袋子里还有个鼓鼓囊囊的塑料包。
“谁这么粗心,扔垃圾把东西也随手扔了?”这么想着,老郑提起那个纸提袋,嗬,还沉甸甸的,压一压,里面不像是皮鞋。他打开纸提袋看时,顿时惊奇起来,钱!一捆捆五十元人民币大钞,整整4捆。
谁能富得把整捆钱往外扔呢?老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可他仔细看时,那包着塑料、裹着封条的人民币,每个封条上都盖着银行的红色印章,分明是真钱。再细一数,每捆5万元,4捆整整20万元!
57岁的郑仁东从没见过这么多钱,五年前他从工厂下岗时拿到的买断工龄钱也才不到3万元。如今与妻子、儿子挤住在仅30多平方米的小房子里,过着清贫的日子。若有这20万元,就可以为儿子买间房子结婚了。
但老郑压根儿就没往这方面多想。他想到的是另一个人:“失主”。
“一下子从银行取出这么多钱,肯定有急用!”老郑猜想:“是在医院住院动手术急需的押金?还是要买房急去付款?……”想到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