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〇 待到山花烂漫时——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张云霞
不昧的事迹尽管很平凡,但平凡中所折射出的思想光芒、蕴涵的道德力量、体现的崇高精神,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感受到心灵的强烈震撼。张云霞拾金不昧的先进事迹,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彰显了社会发展的时代精神,给广大青少年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10月1日,张云霞作为全国道德模范的代表,荣幸地在天安门东观礼台上参加了国庆庆典活动,亲身感受了祖国60周年庆典的激动时刻,亲身体会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身着大红套装的张云霞格外喜庆快乐,她说今天是祖国60周年大庆,这么隆重庄严的时刻,一定要穿鲜艳的红色才能表达她此时此刻的心情。
这次能来北京参加国庆庆典大会,张云霞的心情非常激动。就连快八十岁的爷爷都替她感到骄傲,不断地叮嘱说:“到了北京好好表现,如果能见到主席一定要向他问好。”
张云霞拾金不昧的举动感动了周围很多人,诚恳朴实的她却谦虚地说:“其实我做了一件很普通的事,我想别人也会像我一样这样做的。”
庆典活动的壮观场面,让张云霞激动万分,她说:“我们国家真的很了不起,繁荣昌盛,欣欣向荣,还有这么多杰出人才、优秀人士,我做这么一点好事没什么的。”
拾金不昧亭见证了石岭村400多年来的村风民情,成为村民心中的一块圣地,成了武山县对未成年人进行道德教育的场所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石岭村是一个拥有1000多人的老村庄,坐落在武山县城西五华里的南山脚下,北临渭水,陇海铁路、316国道从村前经过。几千年前,石岭村就有人类聚居繁衍,近代出土了大量的彩陶,被确定为仰韶文化遗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石岭村孕育了淳朴仁厚、文明高尚的村风民情,素有拾金不昧的优良传统,张云霞就是石岭村在新世纪盛开的一朵鲜艳亮丽的道德之花。
早在明代万历年间,石岭村有一位秀才叫周之祯,他与母亲相依为命,家境十分清贫。母亲为维持生计在村前的官道上开了一间小吃店,一天傍晚关店时,周之祯发现墙角下留有一袋东西,上面有官府的封记,里面装着满满一袋金银,显然这是一袋官银。他们想,这可能是傍晚官差在店里吃喝时遗失的。这天夜里,周之祯难以入睡,他想官府丢了金银肯定要追查责任,不但官差的性命难保,也许还会冤枉许多好人。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周之祯就迫不及待地背起金袋快步赶到了县衙。他在大堂上看到几个官差正被县官拷打审讯,要他们交出府衙下拨给县府的饷银。周之祯指着金袋大声说:“这是你们丢失的东西吧?”官吏惊诧地打开袋子查看,丢失的银两分毫不差。武山县衙将周之祯拾金不昧的事迹上奏朝廷,得到了万历皇帝的表彰,并做了一块白玉石碑,上刻“拾金不昧”四个正楷大字,立于石岭村官道旁,同时还奖励了周之祯十亩良田。
清朝光绪九年(1883)10月,皇帝为了在全社会扶正民风,弘扬正气,对周之祯拾金不昧的事迹再次御批嘉奖,又刻制了一块青绿色的石碑,碑上半部刻有“嘉奖”二字。周之祯拾金不昧的事迹在石岭村代代相传,村民们教育子女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村里拾金不昧、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蔚然成风。
1936年,红四方面军长征途经武山,石岭村群众为红军战士积极安排食宿,送衣送粮,救助伤病员,给予红军官兵极大的帮助。村民还冒着生命危险,收留了一位因伤不能行军的四川籍尚姓小战士,经过精心护理治好了伤,并为他组建了家庭,在村上生活了一辈子。
1956年,石岭村学生周宗西在县城上初中时拾到260元钱,主动多方寻找并送还了失主,像这样拾金不昧的好事不胜枚举。
2004年3月,石岭村群众为了大力弘扬拾金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