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三二 卖良心药创百年店——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刘成才
是重复了前辈的道路。

    海南当时经济比较活跃,但不等于遍地是黄金就等着你去捡。对于既无独立经商经验,又没有本钱的刘成才说来,只能从打工干起。底层历练,经历从打工仔到做老板的全过程。先做打工仔,后当大老板。靠打工积累创业资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创业。一无所有造就自立精神。潮汕人这些成功的格言,在刘成才身上一一应验。

    他卖过烟酒,卖过水果;待过海口,走过昌江。在艰难中摸索,在奋斗中积累。他第一次独立经商是1989年承包了海南省工会印刷厂。他既是厂长又是业务员,一天到晚蹬着自行车出去跑业务。这时虽说依然艰苦,但比起当年的摆摊小卖已不可同日而语,不但收入增加,社会地位也大为提高,毕竟可以整天出入机关事业单位洽谈业务了,无论大小,总是个老板了。生活稳定了,他把自己的小家也搬到了海南,真正成为一个海南人了。这时的刘成才有自己的事业,有自己的住房,已进入小康阶段。

    不当老板才是最大的风险

    在市场经济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的今天,没有谁不想当老板,但真正敢于把这一理想付诸实践的却很少,而敢于付诸实践又取得成功的则少之又少。而刘成才则是这少之又少的幸运儿之一。他的成功当然不是靠运气,而是顽强拼搏的结果。潮汕男人过了30岁就要自立门户,千方百计当老板,哪怕只能开小店。他当然也认为自己到了三十岁必须独立,就是要有自己的生意。当时,刘成才的印刷厂办得还算可以,但他却毫不满足。实践告诉他,印刷行业利润微薄,如果发展高档印刷,设备又投资巨大,他无力承担。更主要的是,这个印刷厂毕竟是承包的,不是自己的产业,所以不可能为此倾注全部心血。自己已年过三十,必须有自己的企业,当一个名副其实的老板。

    当然他深知当老板存在巨大的风险,但在潮汕人看来,不当老板才是最大的风险。不当老板就要给别人打工,而打工仔的命运是由老板决定的,尤其到了年老力衰之时,你想打工也没人用了——你说这难道不是最大的风险吗?决心下定,刘成才打定主意要自立门户。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做什么。市场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选择真是伤透脑筋。潮汕人一般信奉“不熟不做”的原则,但也有人从陌生的领域入手取得成功的。哪条路子都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供求总是有一定差异的,这些差异就是商机。创业经营者应具有超前的意识,预测市场的潜在需求,捕捉发展的商机,拓展新的市场。做生意,许多时候根本没有套路可循,全靠投资者的眼力。在充满迷雾的市场上,偶然性随时可能出现,但却不是每个经营者都能捕捉到,进而创造出奇迹的。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些人之所以成功,不是因为他们得到了幸运的机会。而是因为他们有一双慧眼,善于捕捉机会。

    对于上面这些投资理论,刘成才可能谈不出高深精辟的心得,但潮汕商人更注重实践经验和直觉。潮汕商人一般没有太高的理论水平,也不会在理论上耗费多少时间。他们相信三分靠天命,七分靠打拼,说一千道一万,关键是要干起来。经过一番考察和权衡,他最后选择了药品经销这个行当。

    那时个体户办公司有诸多限制,但潮汕人的特点之一就是善于变通。潮商坚持的“生意无禁区”不仅体现在交易内容上,还指交易对象上也无禁区。作为商场上的“世界公民”,潮商绝不受各种民族、风俗、政治环境因素的影响,只要有钱赚,他们都愿意和对方达成生意往来。于是刘成才也和当时许多商人一样,给自己的公司戴了顶“红帽子”,挂靠在海南省民政厅社会福利医药供应站旗下,终于注册成功。从此刘成才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公司,他像养育子女一样精心打理这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华高歌·走近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简介 >中华高歌·走近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目录 > 三二 卖良心药创百年店——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刘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