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 银桥的故事——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刘华国
观的经济收入,明白了奶牛就是他们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头头会生金蛋的“金牛”,农民愿意养牛了,养牛的积极性高涨了。一两年之后,刘华国就把从世界银行贷来的500万元贷款,加上企业自有资金250万元,一共750万元,全部“贷”给了农民买牛,每户2000元。刘华国又制定了一条规矩:所有贷款不收一分钱的利息,等奶牛产奶后再用农民赢利的奶费来偿还买奶牛的钱;而且每次从奶费中只扣取30%的比例。
如此的一种“优惠政策”,如此一种贴心的和福泽乡梓的“以奶还贷”的惠民政策,当然深得人心——实际上,这也是刘华国对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和父老乡亲的一种深情回报。当初告别军营回到家乡,当初白手起家进行创业,刘华国就从来没有想过只是一人富。他的“银桥”,就是想为老百姓架起一座致富的“银桥”。
刘华国说:要让农民致富,就要想方设法增加农民土地外的收入。我所做的一切就是在为乡亲们寻找一条致富之路!
刘华国还说:兴厂是我的职责,富民也是我的责任,这两样事情任何一样做不好,对我来说都是失职!
这就是刘华国。
这就是共产党员刘华国、复转军人刘华国。
这也就是我说的心很大的刘华国。
<er h3">十二
这个世界上实际没有傻子。就像电视剧《刘罗锅》里所说的“天地之间有秆称”。这秆称,就是世道人心。一个人活着,仅为一己私利,仅为一己年私利,别人都会看得清清楚楚,于是你这个人,人生的路也会越走越窄。你心很大,你心里有别人,有乡亲,有社会,别人也会看得清清楚楚,你的路也会越走越宽,而你付出的真情也会得到别人的真情回报。
有数字表明,“十五”以来,刘华国的银桥乳业集团仅支付农民鲜奶费一项就达20多亿元,带动了20多万农民致富。有人说“银桥人”并不仅仅包括银桥的员工,还包括它周边的二十多万农户。这二十多万农户,实际就是银桥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它的基本队伍,它打天下的一支铁军和老基本。这二十多万农户共同为银桥支撑起了一个没有污染的可靠的奶源基地。
这里有着一种深深的感情纽带。
这种感情纽带甚至不是一朝一夕产生和培养起来的。
我到了相桥镇申东村,这里就是他们五口大锅起家的地方,也是秦俑牌奶粉的诞生地和他们如今叫做“北厂”的老厂区。在一片农田中,农户的屋舍中,矗立着80年代建起的厂房、车间和大楼。夕阳给楼顶上那行大字“秦俑牌奶粉从这里走向世界”涂上了一层金色的釉彩,在金色的光影中,你会嗅到这片撒满了牛粪的土地有着一种特殊的泥土的芬芳。时光匆匆,时间也许会带走许多记忆,但有一些记忆却会永存在你的心灵深处……
<er h3">十三
在相桥镇北王村我见到了一个叫卢春龙的人,如果用时下人们对一些人的时髦称谓,比如“油老板”,“煤老板”,那么,我该叫他做“牛老板”。陪同我采访的银桥奶源事业部经理王秀峰却口口声声叫他“卢老师”,一问,卢春龙果然曾经是王秀峰的卢老师。卢春龙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时候是相桥镇姚家村的民办教师。民办教师的生活在那个时候极度拮据,1986年,银桥无息贷款给当地农民提供奶牛,卢春龙便是这第一批养奶牛的人,他说开始他养了一两头牛,很快便发现养牛比他当民办教师的收入不知道要好多少倍,从此便一心一意地开始养牛。到了2003年,他已经有了七八十头牛。现在,2010年,他已经是一个拥有了180多头奶牛和一个奶站的独资的奶牛企业老板。
今年大概五六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