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 银桥的故事——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刘华国
的卢春龙站在他的卧着一大群“花花牛”的牛栏里,脸上溢满了幸福的、满足的和开心的笑容。他告诉我说,他的奶牛叫“荷斯坦牛”,至于他为什么把他的奶牛场、奶站和家,全都从姚家村搬到了北王村?他说,姚家村和北王村相距大约五六里路,是他当了养牛专业户以后,在积累了一些资金后,“收购”了银桥在北王村的一个奶站,他也就随之搬迁到了北王村。
卢春龙一生的事业、他的命运都和银桥紧密相连。
他当然感谢银桥让他走上了致富的路。
说起银桥这几十年来与他的关系,卢春龙非常激动地说:几十年银桥没欠过我一分奶钱!
即使是在2008年夏末那场“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中国的乳品业陷入了一场巨大的危机中,一度时间银桥也深受其累,在国产各类奶制品消费者停止或减少购买四到六成的严峻形势下,银桥也发生了产品滞销,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银桥的奶农们一点也不担心企业不再收购他们的鲜奶,也没有欠下像卢春龙这样的奶农们的一分钱。就像当初把奶牛无息贷款给农民一样,银桥在各种危机来临的时候都宁肯企业受损失也绝不让奶农受损失,这一点,我发现,银桥和刘华国的确赢得了民心……
<er h3">十四
卢春龙经营的是一个机械化挤奶站。
像这样的奶站北王村一共两个,相桥镇40多个,临潼地区97个,而在全国一共有440多个。“奶站”的概念是什么?从2000年开始,银桥就对奶源基地实行了“集中饲养、集中挤奶、统一防疫、统一管理”。奶牛们一天三次定点被牵进这种机械化奶站,由公司派驻的专职收购员和化验员把关,把鲜奶直接挤进专用的储奶瓶。常驻奶站的化验员这时对鲜奶进行第一次化验。
接下来出场的是公司冷藏鲜奶运输车。到各奶站收奶的车一律是外观统一印有“银桥”标志的冷藏车。它们24小时巡回每个奶站拉一次奶。由公司的车统一拉奶,就是为了防止运输途中有掺假的可能。随冷藏车一起来的还有公司的化验员。他们负责用快速检测试剂和设备对鲜奶进行现场检测,这就是银桥的第二次检测。
冷藏车进入厂区后,由公司收奶车间再次检验,对化验员的检测数据进行核实。这是银桥的第三次检测。
第四次检测,是在公司总部的质量检测中心完成的。这回,由公司检测人员抽取样品进行蛋白质、干物质、脂肪、抗生素、菌落总数等指标的全面检测。
经过这四次严格检测,收购来的鲜奶进入生产线。
从奶牛被牵进机械化挤奶站,鲜奶进入储奶瓶,再到冷藏车,再到生产钱,与外界实行全部“绝缘”,全面“封闭”。这么严格和严厉的措施,这样的层层检测,又层层把关,当然是为了防止和杜绝掺假。银桥为此付出了多少?
银桥有500多名工作人员常年入驻所有奶站。
仅此一项,这500多名工作人员的工资,银桥每年的成本投入超过500万元。而这还不包括建设每个奶站至少50万元的成本投入。
所有这一切,实际只为一个目的——从源头上,把好奶源这一关。
<er h3">十五
正如三鹿奶粉事件中所有涉嫌的企业都是奶源出了问题,收购来的鲜奶中被添加了三聚氰胺,鲜奶收购也就成为所有乳品企业的“心腹之患”,或者“软肋”。银桥在它的发展中实际上也长时期地为这一问题所困扰。负有把好奶源入厂关这一重任的银桥奶源事业部经理王秀峰对我说了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他说,这世上最可靠的是人,最不可靠的还是人。
当我问到掺假的问题,那位奶牛养殖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