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 “5·12”大地震留下一个永恒的名字——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邱光华
邱光华这个名字是与震惊世界的“5·12”汶川大地震连在一起的。
邱光华这个名字是与中国当代革命英雄史连在一起的。
与邱光华这个名字连在一起的还有他的妻子与儿子。
2010年4月3日的下午两点多,我们来到成都市区的一个部队家属区。邱光华的家就在这里,平常得很。只是我们带着一束鲜花让门卫的师傅马上猜到了我们要到“英雄”的家去。“就是二单元三楼。”门卫师傅往里指了指。
推门而进,我们来到一个普通而平静的宿舍。
邱光华的妻子李弟燕和儿子邱锋及邱锋的女朋友在家。很热情,我们就像到了一个新朋友家串门。
我们自我介绍说:两年前“5·12”地震的抗震救灾时曾经到过邱光华的陆航团。两年过得真快,如昨天的事——那次我们“中国作家抗震救灾前线采访团”一行应邀到邱光华的部队采访时,邱光华正与他的战友们紧张地参加灾区救援。部队领导们把那些正在休整的几位一级飞行员和特级飞行员与我们见了一面,邱光华也仅仅是与我们打了个照面——当时的他是全陆航团最忙的一个飞行员,因为他技术好,他必须随时出征,所以不可能与我们这些作家们多聊。
“辛苦了,向英雄们学习!祝你们平安归来!”这是当时我们向整装出发的英雄们所说的话。
“谢谢你们这些作家,我们一定不辜负祖国人民的重托!”这是邱光华和战友们留给我们的话。
邱光华留给我们的记忆和印象是个不多说一句话的人,而当时正是为了“采访和记录”大地震的每一个细节,故我们还都在笔记本上记下了“邱光华,特级飞行员,羌族”这些字样……
就在采访邱光华的第三天,我们回到北京,从新闻上得知了陆航团的一架飞机失踪了,而且很快知道了我们曾经作过短暂采访过的邱光华就在那架飞机上……一天、两天、三天……十天、十一天、十二天……直到第十几天后,失踪飞机的残骸才被找到。邱光华和机组的另外四名机务人员全部牺牲……
这一幕我们永远记忆在脑海之中。全国人民和全世界从此都知道了“邱光华”和“邱光华机组”这个英雄和英雄集体。
英雄邱光华的家乡就在此次“5·12”大地震的震区之一的四川茂县南星镇。这位羌族后代的祖辈们是一直在土司的皮鞭下过日子。其爷爷为了追求新生,在妻子还怀着身孕时就参加了红军,最后把鲜血洒在了他乡。伴着爷爷的故事长大的邱光华想,如果有一天能长上一对翅膀,飞出大山,像英雄的爷爷一样去为人民战斗该多好啊!
1974年4月,这位品学兼优的羌族小伙子,成为了周总理亲自选拔的我国第一代少数民族飞行员中的一员,那一年邱光华17岁。两年后,邱光华以全优学员的身份从航校毕业分到成都。从那时起,部队一有任务,他总是抢着主动请战。新闻记者们在邱光华成为烈士之后对他的战友们进行了诸多采访,并且记录了许多这样的事——
战友们记得,在世界屋脊,广袤的雪域氧气含量低,气候变幻莫测,是航空界公认的“飞行禁区”、“空中陷阱”。特别是直升机,氧气不足,油料燃烧不充分,马力打折扣;空气稀薄,旋翼排气量减少,升力受影响。这片神秘蓝天,一直是直升机的飞行空白。1985年12月,邱光华和战友第一次填补了这一空白。
战友们记得,1999年10月,当接到把遇险台胞接出贵州山区的命令后,邱光华冒着细雨在没有航线的高原上开辟了一条新航线,挽救了同胞的生命。
战友们记得,在2000年的一次三军联合实兵实弹演习中,邱光华机组以高难度的战术动作震惊全场……
飞行大队教导员向守友说,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