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四一 一位农民科学家的宣言——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李登海
云南西双版纳自治州政府的感谢信,信中有这样一句话:“自解放以来,我们用你的掖单2号,第一次找到了温饱之路。”

    这是对李登海殚精竭虑培育良种最好的鼓励和最朴实的褒奖。每次看到它,李登海都会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丢掉铁饭碗

    1984年冬,由于农村改革,李登海所在的农科队解散了。他也成了县科委的副主任,端上了人人羡慕的“铁饭碗”。坐在办公室里的李登海却如坐针毡,不知所措。失去了玉米育种和创新的平台,他感到空虚,无所适从。他想,如果从今以后坐在办公室里,自己的梦想就难以实现了。

    几天后,李登海提出了辞职。他决定扔掉“铁饭碗”,回家种地。

    这个举动让周围的人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要放弃进城、转干、吃“皇粮”,而非要去当那个吃苦受累的“泥腿子”呢?

    个中原因只有李登海心里最清楚。

    当时全家的户口都农转非了,农村已推行联产承包制,李登海因为在村里没有户口,所以没有分到地。他硬着头皮把母亲的户口转回农村,利用母亲的几亩粮田和租来的地搞玉米育种。

    要在农业科技发展上蹚出一条新路子来,这是李登海的一个新想法。

    原来,李登海发现,我国的科研、种植、销售属于不同的部门,各环节容易脱节,不能紧密结合,影响科研成果的转化。

    李登海就向烟台市委和掖县县委请示,希望能按照种子的产业化组建一个民营单位,他的提议得到了领导的大力支持。

    1985年4月15日,三间老屋,几条麻袋,几个箩筐,租来的一块试验地,几个初中还没毕业的学生和几个朋友,组成了“掖县后邓农业试验站”。在这里李登海得以继续研究他的玉米育种。

    1988年4月,试验站改为“莱州市玉米研究所”。这是全国首家集科研、生产、推广、经营于一体的民营农业科技型企业。

    自此,李登海正式走上了自负盈亏搞科研、以科研养科研的道路。

    慈母手中线

    这年冬天,李登海又要离开家去海南了,因为村子离县城比较远,李登海决定早点动身,母亲早早起床送他,幼小的儿子听到动静也爬了起来。听说爸爸又要走,儿子拉着爸爸的衣襟,哭了起来:“爸爸,我不让你走。”当看到父亲坚定的眼神的时候,他松了手,无奈地说:“爸爸你早点回来。”

    母亲领着儿子一直把李登海送到村口,从家门到村口李登海始终搀着小脚的母亲。一想到没法守着母亲尽孝,操劳了一辈子的母亲80多岁了还得帮自己带孩子,李登海心里就沉甸甸的,不是滋味。这段路似乎走了很长,母子俩都没有过多地说什么。

    寒冬的早上,天还很黑,天空中飘着大片的雪花。李登海蹲下来,抱起儿子亲了亲,交给母亲,转身上了车。

    车缓缓启动,借着一点晨曦看到一老一小单薄的身影慢慢消失在黑暗中,恍惚中,他看到母亲用衣袖擦了一下眼睛,母子连心,恋恋不舍的是那份母子情,多少个日子,母亲站在村头曾经多少次眺望着远处,李登海难以抑制心中的伤感,突然泪流满面。

    这一幕在多年后的今天,还经常清晰地出现在李登海的脑海。

    他说今生最对不住的人就是母亲。

    如今,每当李登海踏进家门和离开家门的时候,他都在母亲遗像前站一会,母亲那双慈祥的眼睛总是默默地注视着自己,好像在说:“娃呀!你干得好,为咱庄稼人增加了粮食,不再饿肚子了,只是别太累了,你也是60岁的人了。”

    侧耳倾听母亲的话语,泪水每次都从李登海眼里迸涌而出。

    儿子李旭华从小就长得很瘦弱,李登海的妻子张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华高歌·走近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简介 >中华高歌·走近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目录 > 四一 一位农民科学家的宣言——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李登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