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四一 一位农民科学家的宣言——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李登海
永慧临产的前一天还在地里给玉米授粉,劳累过度再加上营养不良造成孩子早产一个月。出生后,因为夫妻俩全心扑在事业上,没时间照顾孩子,孩子就由奶奶、姥姥、姑姑轮流养。直到20岁,李旭华的体重才刚够100斤。

    李登海亏欠儿子的太多,可是他却从不溺爱孩子。那年,他带7岁的李旭华进玉米地玩,孩子不小心踩倒了一颗玉米苗,李登海照着他的屁股就踢了一脚,疼得孩子哇哇大哭。

    李旭华长大一些以后,李登海就把铁锨塞进他的手里,带着他下地,每次从地里回来,孩子的手上都会磨出十几个血泡。李登海何尝不心疼孩子,他是为了锻炼他,培养他对这份事业的热爱。

    因为接触得少,李旭华和父亲从小就没有过亲昵的动作。

    孩子一直都对父亲抱有成见,认为这个工作狂式的父亲,根本不爱孩子,没有尽到家庭的义务。

    20岁之后,李旭华才开始慢慢理解父亲,直到自己的儿子出生,看到李登海对孙子视若珍宝,看到孙子就喜上眉梢的样子,李旭华才彻底理解了父亲。

    李旭华认为其实父亲还是个很有人情味的人,他心中充满了爱,那份爱与责任同在,是一份深沉的大爱。

    在李登海的心里,家固然重要,可家前面还有一个“国”字,这对于一个有民族责任心的中国人来说举足轻重。他认为,保证科技创新是头等大事,多出科技成果就是爱国行为。

    李登海还把“科学发展,创新为国”八个大字写在了自家院墙上,直到现在,一推开后邓村大门,这八个大字就会赫然在目。

    李登海的心中装着这个“国”字,所以不觉得苦。30多年来,为了玉米的培育事业,他每年春节都不能和家人团聚,留在海南和他的玉米一起过节。

    母亲知道儿子春节回不来,可每年进了腊月,还是会给李登海打电话:“万儿,快过年了,啥时回来啊?”

    “娘,又回不去了,您老保重身体啊!”

    母亲在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会,又说:“忙就别回来了,我在家里啥都好。你也注意身体,别太累了啊!”

    每次放下电话,李登海都会呆呆地坐上好一会。他也是个凡人,也有儿女情长,怎么能不想家呢?

    2002年,93岁的老母亲难耐思儿之心,便要求家人陪同坐飞机到海南和李登海过春节。

    与儿子在一起,这是多年来母亲过的最高兴的一个春节了。可即便是母亲来了,李登海也没有时间陪她,每天还是照样泡在玉米地里。

    没想到这是38年来,和母亲在一起过的唯一一个春节。

    当时李登海还打趣似地说,春节对我来说,不像是春节,倒像是“劳动节”。

    事实上,李登海的生活日程中,根本就没有节假日、周末、八小时工作制这样的概念。

    妻子张永慧给李登海列了一张工作时间表:早6:00—9:00下地,10:00—14:00下地,15:00—21:00下地。

    李登海不仅工作时间长,而且工作强度非常大。

    研究玉米育种,不同于其他在实验室里的研究,他的实验室就是玉米地。给玉米杂交必须人工授粉,早晨有露水不行,一天当中温度最高时恰是授粉的最佳时期,因此李登海每天都是顶着热浪钻进青纱帐里,身上经常被玉米叶子划得血迹斑斑。

    他每年在两地光为玉米套袋就得20多万个,还要逐个观察、记录、选择、分析,全凭人力手工操作。如此繁重的工作,艰苦的工作条件,年复一年,周而复始,李登海却从没有丝毫厌烦情绪和要放弃的念头。

    由于常年的紫外线照射,高强度的脑力、体力劳动,李登海严重地体力透支,患上了多种疾病。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华高歌·走近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简介 >中华高歌·走近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目录 > 四一 一位农民科学家的宣言——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李登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