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一 一位农民科学家的宣言——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李登海
可是病魔根本奈何不了李登海。他患上了美尼尔氏综合征,在熬过了十几天的天旋地转、头晕恶心的日子之后,他顽强地硬撑着回到海南。由于长期站立,李登海患上了严重的痔疮,每次犯了病,稍一活动就会疼得钻心,无奈只能去做手术,每次手术后得不到休息,恢复得不好,病情加重了,就再次做手术,如此恶性循环,李登海光这样的手术就先后做过5次。
痔疮未愈,脑血栓又光顾了他的身体,他住进了医院。得了这样的病,半个身体没有知觉。在卧床的70天里,可把李登海憋坏了,他在走出医院的第一天就一头扎进了玉米地,他要去看看那些朝思暮想的玉米宝贝。这期间,他也很不放心,曾好几次催促妻子去地里看看。
妻子张永慧说,疾病对他来说根本不算什么,他把种子看得比命还重要。每次带着种子出门,李登海都不允许妻子和自己乘坐同一个航班。因为他最怕种子出现闪失,出门前总是把种子分成2份,和妻子分别带在身上,坐不同的航班。
张永慧理解他,可是周围不少人都认为李登海对育种的狂热达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甚至于让人费解。
李登海不善言辞,可说起玉米培育的话题,他就滔滔不绝,说上几天几夜也说不够,说到高兴的时候,他站起来,情绪激昂地唱起了《三百六十五里路》:多年飘泊日夜餐风露宿,为了理想我宁愿忍受寂寞,饮尽那份孤独,抖落异地的尘土,踏上遥远的路途,满怀赤情追求我的梦想……那年万丈的雄心从来没有消失过,即使时光逝去依然执着……
这是李登海最喜欢的歌,这首歌在他苦闷的时候时常给他带来奋进的勇气和动力,歌词正是自己创业历程的写照。
在场的人都为之感动,相信脚下这块深厚的土地也能听到这个拳拳赤子动情的歌唱,也会一样为之动容。
正是他坚实地踏着这365里路,2005年,李登海成功地培育出超级玉米新品种,又创造了亩产140286公斤的新的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
李登海通过多年的育种、种植实践证明,紧凑型杂交玉米种具有平展型杂交种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和高产能力。同时,李登海率先认为,我国玉米高产应该向着紧凑型杂交种的方向发展。并撰写题为《利用紧凑型玉米杂交种是我国玉米高产再高产的有效途径》的论文,在玉米学术研讨会上交流。
李登海的观点得到了专家们的重视。农业部玉米专家顾问组在经过多年考察和验证的基础上,积极向农业部提出建议。
八五、九五期间,李登海的紧凑型玉米良种在全国进行了广泛地推广,并且推广效果喜人,在全国各地出现了大面积的高产现象。
这是中国人的骄傲
李登海30年来天天泡在玉米地里,有2个目的:一个是培育玉米新品种,另一个就是用优良的种子进行高产攻关。
从选育良种到品种稳定,据说只有十二万分之一的成功概率。
李登海奔波于相隔2000多公里的南北两座城市间辗转育种30多年,就是为了这十二万分之一的成功率。
李登海以百分之百的信心获得了这十二万分之一的成功。
多年来,李登海亲自主持选育的玉米杂交种有100余个,有50多个已经通过了国家审定或省级审定。
这每一次玉米杂交新品种的推出和玉米单产纪录的打破,都凝结了李登海巨大的付出和非凡的智慧。
老玉米育种家李竟雄在写给学生刘恩训的信中说“育种者人才难得”,刘恩训得意地给老师复函:“门生不及门晚生。”
谁能掌握种子,谁就可能掌握世界,李登海说。
李登海通过培育优秀的杂交种,掌握了夏玉米世界高产的最高纪录,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