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四二 走过昆仑——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姜万富
,姜万富拿下了肠梗阻、胃切除,一般骨外科手术,妇产科人流、绝育、附件切除、宫外孕、剖腹产手术,对外科、妇产科诊疗有了系统的认识和提高。麻醉实施,手术护理能熟练操作,进修结业回到昆仑山后,姜万富创建了二牧场成立以来第一个手术室。几十年来,大山深处的小小手术室大小手术做了2000多例,无一例失败,在昆仑山,“琼都乎多尔姜”的名声传得越来越远。

    学习维吾尔语用了姜万富不少时间。随着二牧场卫生院有了声名,周边前来就诊的牧民逐渐多了起来,几句维吾尔日常用语满足不了工作需要。一位年轻的维吾尔母亲抱着不满周岁的孩子求诊到琼都乎多尔姜。语言不通,年轻的母亲怎样打手势,姜万富也搞不懂她表达的内容。他根据小孩发热症状,诊断呼吸系统感染,开了药。母子离开后,他越想越不安,和一位会说汉语的维吾尔牧工找到了年轻的母亲,反复询问患儿发病的原因和具体症状。最后,姜万富确诊患儿是腹泻引发热症,而不是呼吸系统感染。这件事让姜万富自责不已,他下决心学好维吾尔语。装听诊器的衣袋里多了学习维吾尔语的小本子,有空就向维吾尔兄弟讨教,巡诊时主动说维吾尔语,流利的维吾尔语就这样上口了。

    小草恋山

    “1966年7月17日,离开了上海。17岁的生日是在二牧场过的,8月12日,那天夜里月光很亮,挂在昆仑山上,在上海从没见过那么明亮的月亮……”

    一个人,总有些铭记在心难以忘怀的日子。

    7月17日,1900多知青从老北站离开了上海老家。那个时候很浪漫,时代的浪漫具体到一个人,那就是以时间为系数的生命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原本光洁的青春岁月就慢慢装满了酸甜苦辣。在这个过程中,姜万富也曾迷惘、惆怅、迟疑、动摇。20世纪80年代的“返城潮”也涌动到昆仑山,一起来二牧场的同学一个个走了,40多个走得只剩下两人。在同学同乡一个个离开草场的日子,他总是感到那么孤独,寂寞,这比苦累难以承受得多。那些个日子,他最怕同乡临走告别,说的几乎是同一句话:阿富,你真不想回上海了?

    哎,说不想回上海,那是假话。上海好不好?上海真好,上海的环境,上海的马路,浦西浦东黄浦江……上次探家去外滩看夜景,外滩灯火通明,黄浦江上不时有轮船驶过,真是天上人间。

    “但是,返城回上海可不是一句话的事,那时候回上海工作没着落,上海有本事的医生多了去了,不需要我这个山村医生。我没有关系,没有钱,调不回上海。当年离开上海的毛头小伙如今拖家带口,没有工作,一家人吃什么喝什么?姐姐姐夫欢迎我们回去,但是他们没有力量担起我们一家。再说,父亲母亲在世时,都是姐姐一家照料的,我还要回去给他们添麻烦,于心不忍。就说姐姐有能力,我下半辈子能这样生活吗?人是有自尊的。”

    “在牧场,在昆仑山,人人需要我,太需要我。我是他们信任的‘琼都乎多尔姜’。”

    “妻子坚持到最后。从1978年开始,当年一起来的同乡陆陆续续离开了昆仑山。妻子想走,她是浙江绍兴支边青年,她家里催她一次,她劝我几天。那段日子,我痛苦无助。坚持到只剩下两个人了,我们离婚,她流着眼泪走了。带走了女儿……我望着她们母女背影,望着远走的车子,望啊望,望到月亮又挂在昆仑山上了,谁也不忍心来劝我……1981年10月24日,我们离婚了……”

    夜深沉。一把二胡,一架扬琴伴他驱赶没有了家的孤独。他自幼喜欢音乐,二胡扬琴黑管箫都拿得起,一曲洞箫,几多伤感,“我们1972年7月1日结婚,10个年头了……我不怪她,她有走的理由,是我对不起她……”

    姜万富感到对不起的还有女儿。说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华高歌·走近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简介 >中华高歌·走近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目录 > 四二 走过昆仑——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姜万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