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四二 走过昆仑——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姜万富
做手术,危及病人生命,两难选择。姜万富从医生涯中,经历过多少次两难选择啊!一头是乡亲的生命,一头是自己的声名和责任。每一次,都如这次一样,牧民信任的琼都乎多尔姜最终还是拿起了手术刀。

    经过2个多小时的手术,姜万富从患者腹腔取出了1500多毫升的积血,他在过滤后的800毫升积血中加入抗凝剂,又输入患者体中……

    牧民心中的琼都乎多尔姜从医以来,接诊产妇3000多人,3000多个小生命经他的手来到了阳光人间,卵巢囊肿、剖腹产、膀胱结石、肠梗阻……就在这间条件简陋的手术室里,2000多例外科手术,无一例事故。

    姜万富的手术室,屋顶吊着已显陈旧的九孔影灯,灯下,一张简易的手术床,两张操作台。不是亲眼见,很难想象这间名声在外的手术室的简陋。

    比起卫生院初创时的第一个手术室,有九孔影灯的手术室可以说是奢华了,那时,手术室是泥坯土屋,正做着手术,屋顶上往下掉沙土。姜万富用塑料薄膜绷了个顶,安装上紫外线消毒灯,日光灯再加上反光灯就是手术灯了,没有自来水,白铁皮砸个水箱,再装个水龙头,二牧场的第一个手术室就这样建起来了。

    这之前,姜万富砍几根红柳条,撕件旧衣服,涂上山里挖来的黏土,就是石膏绷带了,再手法复位,接好的断胳膊断腿可不是一例两例。

    在九孔影灯下,琼都乎多尔姜治愈了大动脉破裂的病人。那是1996年7月的一天,一辆拉着病人的毛驴车急匆匆赶到了二牧场卫生院。车后,一路血迹。车上铺的毡毯被血水浸透了,伤者已经没有意识。姜万富在他的腹股沟处找到了刀伤,正是这一刀,造成伤者大动脉破裂。大动脉破裂,在大医院死亡率也在90%以上。第一时间手术治疗是起死回生的唯一办法。手术器械来不及高压消毒,“酒精浸泡!”伤者抬上手术床的瞬间,抢救开始:“手术服!”“手套!”“止血”!“升压!”“上液体!”“代血浆!”……伤者血压慢慢回升。姜万富不离伤者寸步,观察,护理。时间悄悄溜走,已是第二天的清晨,伤者终于睁开了眼睛……

    10多年过去了,乌恰巴什镇的买买提·买提力依木只要说起姜万富,眼睛就湿了:“妈妈第一次给了我命,琼都乎多尔姜第二次给了我命,只要我的眼睛看得见,救命恩人我忘不了!”

    在昆仑山,第一次处理少数民族孕妇难产,是琼都乎多尔姜。第一次治愈股骨骨折,是琼都乎多尔姜。第一次抢救大叶性肺炎昏迷不醒患者,是琼都乎多尔姜……

    直到今天,姜万富他们还没有一台现代化的诊疗仪器,最常用的还是“老三样”: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昆仑山5万多各族百姓心里,琼都乎多尔姜和那间有九个眼睛的灯,是他们的依靠,他们的救星,百里外的农牧民跋山涉水奔向琼都乎多尔姜。“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昆仑山的琼都乎多尔姜不是科班,他半路出家而有如此专业造诣,可想求学的坚毅和努力,他说:“医生哪里有周末、周日的概念,也没有节假日的概念,除了病号,还得加紧学习,时间总是不够用……”进修外科的一年多时间里,姜万富上了400余例手术,不少例手术由他主刀。为了争取多上手术,他的手术方案总是做得最细的,往往要准备两套方案供选择。方案的每一个细节要耗去多少心血?同学们都知道,每天深夜最后熄灯的一定是姜万富。医学,尤其是外科,实践积累的经验比理论更实用。大山深处的草原,最缺的就是实用。每天清晨,最早起床的又是姜万富,从最小的事做起,清洁,消毒,甚至清洗回收的手术纱布,最脏最累的地方,一定会有姜万富的身影。埋头苦学,克勤克俭,感动了所有的人。只要有机会,就一定满足他求知识学技术的渴求。一年多时间里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华高歌·走近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简介 >中华高歌·走近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目录 > 四二 走过昆仑——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姜万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