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墨西哥湾的海风
队帮助我们到海上取份油气样本。盐场很重视这事,因为当时毛主席曾经有过一个号召,要求全国各地群众踊跃参与报矿,所以盐场很快找到当地熟悉水性的渔民万来弟出海到那个冒气泡的海面潜水探情。万来弟没带什么装备,就戴了一副防水镜。在海底,他看到了一个石头缝隙里冒着油气,但取样挺难。盐场勘探队最后想了个法子:他们自制了一只漏斗,在漏斗上接一根皮管,然后将漏斗倒扣在冒气的地方,让油气顺着橡皮管子进入漏斗……油气苗的样本后来送到了我们部里。经化验,确认是油气,大伙儿非常高兴。当时的勘探司司长唐克就找到了正在北京石油学院参加培训的四川石油管理局的地质师马继祥,把摸清莺歌海油气的任务交代给了他。找马继祥是因为四川局找油气有经验。于是春节一过,马继祥便到了南边的莺歌村去了。后来小马在海军的帮助下,完成了对莺歌海油气苗的初步勘探,几个月后他拿回部里的报告我还记得有这样几句话:在冒气的地方,海底岩石坚硬,是第三纪的地层;海底裂缝走向110-120度,与海岸露头走向一致;采集的气体可燃,火焰蓝色,有硫化氢气味……这是典型的油气嘛!李聚奎部长和康世恩同志都很兴奋。1958年,余秋里部长来了,他很快听取了康世恩同志的意见,立即决定派出一支专家队伍前去莺歌海调查,这事与广东省陈郁省长一拍即合,所以我们的人立即动身去了那边,同样取得了一些成果。这年秋天,正在北京石油学院任苏联专家组组长的苏联乌克兰利沃夫石油学院教授、地质系主任司那尔斯基来到了莺歌海,我们部里也派出了勘探司副司长崔振东、北京石油学院地质系主任张更和地质研究院余伯良等专家陪同。司那尔斯基一到莺歌海听当地百姓说,晚上能看见海上一种美丽奇观——幽暗的海面上会出现一片片如萤火虫儿般在翩翩起舞的景象,于是便要求去海上观景。在海上,司那尔斯基真的看到了大片大片的‘萤火虫’——那‘萤火虫’像海空流星一样,闪闪发光,还似乎能飞动。苏联教授兴奋地大叫:‘太美妙!太美妙了!’司那尔斯基通过这次考察回来,作了一个令我们万分鼓舞的断言。他说:波斯湾和墨西哥湾是两个‘石油极’,中国的南海也可能是另外一个‘油极’。什么叫‘油极’你们都知道,就是世界超大级油田!”
“后来我们在莺歌海打出大油田了没有?”代表团中几位在西北工作的同志迫不及待地问道。
李人俊摇摇头,瞅瞅孙敬文和秦文彩等人,颇为失望道:“后来我调到计委了,石油部的事就不太清楚了。”
“秦司长,你说说,后来到底啥结果?莺歌海有没有大金娃娃嘛?”有人缠住秦文彩了。
秦文彩苦笑了一下,说:“如果在莺歌海抱到了大金娃娃,我们可能就不会来美国了……唉,可惜啊,我们也没那本事哟!”
这话,一下让团员们感到很泄气,再也没有人重提此事了。
其实秦文彩心里苦啊,前些年他从四川“牛棚”里出来,受命赴阿尔巴尼亚指挥了一场油井灭火战斗后,算是获得“解放”。后被余秋里留在北京,在当时的燃化部“油开组”任组长,参与了当时全国石油生产与规划的全过程,所以十分清楚中国海上找油的艰苦与辛酸历程。中国的南海、东海和渤海湾有油的事实早已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被我国自己的石油部门和地质部门所证实,但由于我们自己没有海上勘探石油的基本设备,其工作进展基本处在停顿状态。中国的海上石油勘探靠的啥设备?秦文彩知道。1960年,石油部在莺歌海打的第一口海上勘探井叫“英冲井”,用的竟是一艘方驳船装上陆地用的那种最简陋的“三角井架”打的一口井,该井水深15米、捞得原油150公斤。这就是被石油人戏称的“中国海洋石油第一吻”。1964年,在石油部和广东省及南海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