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三、精彩和谐发展篇

    “后来有人领过这10000元的奖励吗?”我问。

    “没有。老书记提议专设的这个奖已经十余年了,一直没发出一分钱。”孙海燕似乎有些“遗憾”地笑着冲我说。“10000元奖金当时真吸引了不少外村人,据说有人专门整天在四处寻找看看有没有我们华西人参加赌博的,结果他们很失望。”

    “我想肯定又是吴仁宝书记的一个招术,他让外人给华西人当义务监督员!”

    “对对!”孙海燕和我不约而同地大笑起来。

    吴仁宝就是用“口袋富,脑袋更要富”的“两富论”,成功地教育华西人避免了农民们易犯的“小富即安、不思进取、财大气粗、目无法纪”等陋习和毛病,家家户户都成为“口袋越鼓,脑袋越求进取”的新型农民家庭。这也正是吴仁宝能使华西村几十年红旗不倒的最大贡献。

    但吴仁宝心里明白,农民的素质和农民教育问题能否得到提高,关键是领导和影响这些农民的村干部。几乎可以这样作出结论:自中国有农民史以来,其成者和败者,无不因为都是这些农民的领导者的问题决定着这种结果。吴仁宝因此在狠抓村民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始终把强化村干部的教育工作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而且他所采取的方式方法也颇为特殊。

    比如在华西村我看到两件事影响特别深。

    一是现行的华西村党委组织结构。通常一个党委会,有书记和副书记,下面就是几个委员组成。书记作为一个班子的“班长”负有全责,权力自然也很大。然而在华西村情况不是如此。村党委书记、副书记之上,还有一个“常委会”。

    “我们在书记、副书记同级还设立了一个人数超过书记副书记人数的常委会,目的就是为了支持和监督正副书记工作。在农村基层组织,一些地方容易出现什么事都是书记、副书记说了算,有的更是书记一人说了算。在我们华西不行,重大问题必须由党委或党委常委集体研究决定。这样可以避免那些在群众中威望越来越高的主要领导人居功自傲、专横跋扈,最后把好端端的旗帜给掀倒了……”吴仁宝对这一农村基层组织的创新做法颇为满意:“华西村几十年能够立于不败之地,我们的主要领导也没有出现‘禹作敏现象’,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与这样的组织机制有关。”

    第二件事是在“富得流油”的华西村,有一个旧窑洞。这个窑洞与华西村同龄,也许是今天惟一还能见得着的老华西村的一个旧物。华西人称它为“创业窑”,干部们还喜欢将它誉为“华西工业的发源地”和“华西精神的铸造地”。那天我特意走进这个每年能吸引百万外地游客的“华西革命圣地”,看到狭窄的窑洞内有十几张木凳,窑壁四周挂着《延安窑洞放光芒》《吕蒙正破窑攻读》《薛平贵破窑接宝钏》《包龙图破窑迎国太》等6幅与窑洞典故相关的“农民图”。村干部告诉我,华西发展几十年来,许多重要的决策、规划,几乎都是吴仁宝带领干部们在这里作出的。

    “老书记十分敬佩延安窑洞精神,他把华西的这一创业窑洞当作教育干部时刻牢记艰苦奋斗、永远保持谦虚谨慎的场所。从某种意义讲,华西村之所以在富甲天下时干部和群众还能保持旺盛的向上精神,与这窑洞精神有着密切关系。每当村里需要作出重大决策时,老书记就会带我们走进窑洞。而每当我们一走进这里,再静静坐下来想一想、议一议,心态和处理的方式方法就很不一样了,就会有饮水不忘掘井人和不断奋发进取、用更高标准要求自己的精神与心态。”一位村干部这样说。

    片刻的窑洞感受,使我也相信了这位干部说的话。

    那一刻,我的耳边突然回响起吴仁宝常说的一句话:“华西村坚定不移地发展集体经济,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共同富裕起来,让已经富裕起来的人能够长久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精彩吴仁宝简介 >精彩吴仁宝目录 > 三、精彩和谐发展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