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14、“移民镇长”的国事与家事
来,他对乡里的移民干部们这样说。

    一期移民工作中,建设好新的家园是关键。为了找到一块平缓的安置地,冉绍之5次带队,踏遍了安坪乡30多公里的江岸线。150公里徒步行走,10天下来,鞋底磨出了洞……因为不了解补偿标准,三沱村的30多个村民将前去做移民工作的干部团团围住,又拉又扯。冲突一触即发!冉绍之赶到现场,没有责怪谁,而是耐心诚恳地对乡亲们说:锅里有碗里才会有。为争碗里一口食,把锅砸了划不来。国家是我们大家的家,现在家里要做三峡工程这件大事情,做儿女的暂时付出一点。等三峡大坝建起来后,受益的是我们,是子孙后代。大伙儿把目光放远点!

    冉乡长讲得有理。

    老冉的话我们爱听,搬!

    乡亲们为冉绍之娓娓动听的话语所感染,再不说二话了。安坪乡近4000移民顺顺当当地搬到了新家园。

    搬迁刚结束,冉绍之又在想:光有家园,没有通向致富的道路怎么行?为改天换地,冉绍之身先士卒,挽起袖子,顶着三十七八度髙温,带领干部群众,手提肩扛,搬山填坑,在一条条荆棘丛生的山坡上,垒出了儿千亩果地和通向外面世界的光明大道……

    至1997年底,安坪乡人均收人比移民前的1992年增长了两倍。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同志视察安坪时高兴地对冉绍之说:你们改田改土,堪称移民先锋。

    移民先锋的称号从此挂在了冉绍之的头上。1998年,冉绍之调任朱衣区副区长。此时,有位村支书记悄悄对负责移民工作的冉绍之说,村里有些移民自己联系想外迁到湖北江汉平原的农村和农场,问冉绍之怎么办?原来,奉节与湖北接壤,当地不少移民的祖籍就在湖北,远一点的可以说是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时来奉节的,近一点的说他们中间不少人与湖北那边都有亲朋好友的关系。如今江汉平原上的农村经济发展较快,很多农民已经进人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留下农村大量土地无人耕种,房屋也空置着。因此奉节这边的一些移民有了回填湖北的念头,并经当地政府一联系,人家非常欢迎。

    这是好事呀!支持他们外迁!冉绍之心想,三峡库区本来山多地少,移民后靠也并不是最好的办法。如果有人想搬出库区,这对三峡库区以后的生态环境保护是件大好事。于移民、于湖北、于三峡库区都有益处的事干吗不做嘛!冉绍之在朱衣区悄悄进行的外迁移民做法,引起了重庆市和国务院三峡办领导的重视,并且充分给予了肯定和支持。之后的两年里,冉绍之所在的朱衣区有1000多个三峡移民外迁到了湖北,并且有了比在自己家乡更好的家园。

    摸着石头过河,摸不着石头也要过河的冉绍之精神,成为了三峡移民工作中的一种探索创新精神。而他成功实践的靠路安居,靠山乐业,靠江致富,靠城发展的移民安置模式及外迁移民的做法,则为整个三峡百万大移民工作提供了可贵的经验与学习的榜样。

    前面说的3位男女乡镇长,仅仅是百万大移民中无数从事移民工作的干部中3个不知名的干部,在中宣部、国务院三峡办和重庆市委宣传部组织的三峡移民精神报告团中还没有他们的名字和事迹。因为时间关系,我没有来得及采访像报告团屮的那些先进人物,然而从重庆市移民局那里所看到的刻成光碟片里的事迹,仍然让我感动不已,尤其是那几位因移民工作而牺牲的同志的事迹,令我不忘!其实我所知道的在重庆移民工作中,还有无数可歌可泣的人物,他们默默无闻地在一线工作。比如我所熟悉的移民局老局长刘福银。

    四年前,我第一次采访他时,我俩是在街头的一家小铺子里边吃边谈的,工作太忙,刘局长根本没时间专门接受采访,我们谈的两个多小时里,他的手机不断在响……刘局长是直辖市的第一位移民局长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国色重庆简介 >国色重庆目录 > 14、“移民镇长”的国事与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