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美丽的新家园
上海的同志回答是:上海是中国的,中国的上海正在向国际性现代化大都市迈进,我们百姓的生活自然要跟上去。三峡移民来到上海后他们就是上海市民了,给他们把楼房盖得漂亮和宽敞一点符合发展的实际。
有人提出新质疑:你们上海发展速度快,财大气粗,可以给移民一下搞那么好的房子,别人无法学。
上海同志笑着摇头:我们确实可能补得多一点,但补也补在地价这一块上。
上海的地价,就像崇明岛那样的远郊,每亩也比一般的省份地价高出数倍。
上海的同志给我亮了个底:每户移民的新楼房一般得花5万~8万元。移民自己拿出国家给予的补偿费占了1/3,安置地政府支持的也在这在其他省份差不多是同样比例,另有1/3是上海独有的做法,即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采取移民们到银行贷款的办法。贷款的利息有初始的减免,到一定时间的低利息,再到一定时间的正常利息。老实说,我们不是拿不出钱来补贴这1/3,可我们坚持没有这样做的原因是,希望移民们能够早日适应市场经济规律,适应生活在上海这样一个经济与金融国际大都市所必须具有的那种能力。
有人又说:这是否会给还没有具备适应能力的移民们增加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
上海的同志依然笑吟吟地回答:非也。早在落实给我们上海的三峡移民安置任务时,市委市政府领导便高度重视,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的黄菊同志就提出了要从一接手做起,一开始就把三峡移民当做上海自己人看待和对待,充分尊重和保护他们的基本权利。房子是中国农民最为看重也是最代表他们财富和地位的象征物,移民同样有这种心理与要求。所以早在建房初期,我们就要求安置地的领导亲自带头到库区与每一户三峡移民见面,倾听他们的意见,调查他们的经济状况。我们得出的结论是:移民通过从国家发给自己的部分搬迁补偿中拿出建房总费用的1/3,基本都不成问题,比如一个4口之家,按照我们为其设定的建房面积为150平方米,按照上海农村建房的成本约在六七万元。移民本人需要一次性拿出2万元左右,这个能力是完全具备的。除了我们再补贴2万来元,还有两三万元便是贷款。这种建房资金比例的安排移民们是满意的。
显然,前两块资金不成问题。那么后一块贷款的事移民们到底能否接受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走访了几户移民。他们的回答令我感到满意和欣慰。
移民卢云奎与胡明祥是邻居,他告诉我自己对这种建房形式非常满意。
我相信上海这么富裕要拿点钱出来,解决我们5000多户移民的建房问题绝对不成任何困难。但政府用贷款的形式鼓舞我们从一开始就能融人大上海的这种市场经济氛围,并在这种氛围中锻炼我们的能力,这远比一下给我们钱要重要得多。俗话说:再大的家业,是会坐吃山空的。可要是有了一种能力,即使创业时身无分文,同样也能创造出金山银山来。人有点压力是会有好处的。再说,政府对我们的贷款也是极其优惠的。前3年根本不用愁,因为是免息的。到了3年以后也是低息贷款。3年以后,我们基本能在新的家园立足了,到时也该有还贷能力了。
其实,我才来这儿两年,通过养鸭等副业,建房子的那点贷款钱其实也差不多赚回了!说到这儿,卢云奎喜形于色地悄悄告诉我。言外之意,他内心对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十分感激。
你瞧瞧,我家现在的楼房,不用说跟过去在三峡的老房子相比,就是跟现在周边的百姓相比,也算是超前水平了。卢云奎的话一点没错,上海在给移民们安排建房时就有一个基本的标准,即必须使移民的新家要比当地百姓的平均水平略高一些。
上海人本来生活水平就比全国平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