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美丽的新家园
水平要高,移民们来到这儿就享受了比当地百姓更好一点的住房条件,这对三峡移民来说,不是一步登天,那也算是今非昔比!
然而,这仅仅是上海对三峡移民实行人文关怀的一个细微之处。
再说建房的选址吧。
上海为此作出了3条标准:一是必须方便移民们交通出行一他们规定移民的房子出门就得同公路相通;二是方便移民就医和子女就学一他们规定移民的居住地最远离城镇不出3里路;三是方便移民就近耕作一承包地一般不出宅基前后300米左右。
细细品味这三个必须,足能见得上海人对三峡移民的那种关切之情。有几个村的当地老乡明确告诉我,现在移民们盖的新房地址,如果换了是村镇干部的,我们绝对不会答应,可现在是给三峡移民的,我们没有任何意见。他们三峡移民为了国家建设牺牲了自己的利益,到上海来我们就是要捧出最热忱的心给人家。
百姓的话代表着大上海对移民们的全部真诚与尊重。
在我赴上海采访前不久的日子,迁居到江苏的三峡移民江继龙老汉,差点找不到同为外迁移民来沪落户的亲戚,幸得好心的崇明合兴派出所民警帮助,才得以与亲人团聚。江老汉见亲人们家家户户住上了小洋楼,乐着嘴说这儿的三峡移民可是提前进人了小康嘛!
移民温国兰的故事更动人。就在她刚安家没几日,她被查出心脏病要开刀动手术。当时,为钱愁困的她万万没想到,和自己原本八杆子挨不上边的村支书、村主任会发动全村党员募捐赠款。在自己动手术的当口,不过几面之交的上海乡亲会悄悄帮着她家种地……赶在国庆、中秋佳节前,温国兰出了院,她急急地邀来老家新家各方亲人,齐齐地开了个晚会。会上,这位不擅言辞的三峡老乡也学着用一句上海方言表达了自己最质朴的心声大上海一样是故乡!阿拉现在蛮开心!
阿拉现在确实蛮开心!
从重庆石阳来到崇明安家的移民徐继波,见我后的头一句话便这样说。徐继波现在当地一家私营企业工作,妻子也在另一家工厂做工,天真活泼的两个孩子都在上学,像徐继波这样的家庭除了种好承包责任地外,有一人以上在外务工,这在上海落户的移民中非常普遍。
真正要看移民的生存情况如何,其实有好的房子住,有相当数域的地种这并不是主要标志,移民能否在一个新地方生根,关键要看他们能否在当地有求取生存的能力和方式。国家在安置三峡移民时特别强调了以土为本,以农为本的原则,这对广大农村移民无疑是必需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土地所能提供给一个劳动生产者的收益就成了问题。特别是这几年农副产品的价格不断下滑,农业成本的上升,一个农民要靠几亩承包地来养活几口之家,越来越成问题。上海这样的地方,不管在城区和郊区,人们的消费水平比较高,假如一个移民仅靠一亩左右的承包地想获得良好的生存环境可能是很难的。
上海各级政府和接收地的干部们早已看到这一问题,起初以为把移民接过来就算完成任务了,结果发现真正要做的移民工作才刚刚开始。于是,他们在完成给移民们盖房划地等完备基本生产资料的准备后,考虑最多的是帮助移民们寻找发展机遇。现在全市1305户三峡移民中,已有1400多人在当地谋到了一份非从事农业的工作,他们中既有在当地企业做工的,也有独立在城镇开设小店的,也有到市区打工的,甚至到日本等国家从事劳务输出的。用上海移民千部的话说,你能给移民每家每户落实一位非农业就业机会,你就等于给移民全家开设了一个小银行。
像上海对待三峡移民那么精心、那么细致,是全国十儿个承担外迁三峡移民安置工作的省市区的共同特点。也正是这拽省市区的宽阔胸怀,使得重庆等地的三峡移民得以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