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一部传奇,一部史诗,一部经典
。大力搞好治水工作,关系到立国之本的民生大计。基于这一点,杨钦欢认识到,治水不仅要有“硬”的水利工程,还要有“软”的文化工程,要让全民认识到治水为立国之本的重要性,才能达到更好的社会效果。基于这一点认识,他才下定决心组织编写出这套史诗性巨著来。
事情果真如此。中央领导非常重视农村建设中的水利问题。2011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正式公布。这是新世纪以来的第八个中央一号文件,也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首次系统部署水利改革发展全面工作的决定。文件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强、覆盖面广、含金量高的新政策、新举措。
的出版,正与2011年中央第一号文件所提及的诸多水利政策精神不谋而合。这说明中央领导体察民意,下了农村工作的“及时雨”。“好雨知时节”,这将滋润万物生长,促进国富民强,是推进中国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新举措。而早在两年前,杨钦欢就组织出版,这不是他“先知先觉”,而是杨钦欢从基层实践中悟出的哲理,也体现出他“登高望远”的前瞻性。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这是第一次在我们党的重要文件中全面深刻阐述水利在现代农业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中的重要地位;第一次将水利提升到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第一次鲜明提出水利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
中央对水利工作给予这样高的定位,是对我国基本国情和基本水情的准确把握,是对长期治水经验的提炼总结,是对水利发展阶段特征的科学判断,是我们党对水利认识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对统一全党思想,凝聚全社会治水兴水力量,加快水利发展与改革,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
明确水利的战略地位,是关系水利长远发展的根本问题,也是制定政策的基本依据。不同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对水利的地位作用有不同的论断。早在1934年,毛泽东同志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改革开放至上世纪末,国家明确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进入新世纪,中央与时俱进地提出“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水资源形势深刻变化,水安全状况日趋严峻,水利的内涵不断丰富,水利对全局的影响更为重大,地位更加凸显。
从的组织与出版可以看出杨钦欢“胸有成竹”、“意在笔先”的谋略,正如何建明所说的:“杨钦欢更多的是从国家的‘文化战略’和‘文化理念’的更高层面去看待这件事,他以客家企业家独有的胸怀尊重作家,让作家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从而赢得了大家鼎力相助,共襄文化盛举。”
正是的前瞻性,使得它的出版更具时代意义和重要文献价值。以其所涉时间的悠长,空间的广大,沿治水史的线络,书写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无疑,它是大文化的积淀。这正是我中华民族为全球文化交出的一个可经世流传的文本。从这一点看,的实施者们,是“文化自觉”的先行者,其成功的意义可谓高而深远。它的出版,正反映出中国许许多多关心水利、情系水利、奉献水利人们的心声,激荡起了历史的回声。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一部中国治水史诗,也是一部“适合时宜”的书。
著名诗人周克玉上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