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一部传奇,一部史诗,一部经典
影响治水历史事件的小人物,也进行点点滴滴的描绘,写得生动质朴,栩栩如生。像立志在长江上“作文章”的“小人物”章鸿钊;把一生献给长江水利事业的科学家张光斗;务实而不改其志的林一山;带着几十年的盼望,与治水大军为伴的王作秀;在海河泛滥中被洪水围困、死里逃生的张连璧、叶道纶;守护淮河、忠于职守的基层干部戴业成、李守义;葛木初的九死一生的水中历险;科技工作者赖纯久的舍富贵、从水电的坚定,等等。这些草根人物的形象,在作家们的笔下鲜活起来,他们是治水史上的普通人,虽然没有石破天惊的丰功伟绩,但他们就像河边的小草,坚忍不拔、百折不挠地与天斗,与地斗,与水斗,他们是治水大业的原动力!作家们浓墨重彩地抒写出这些普通人的精神风貌,给中国治水历史画出色彩斑斓的文学风景,不禁让后人为之敬佩。正是这些草根人物的执著追求并且为之献身,他们平凡而伟大的事迹激励着许许多多的治水人,更激励着以此为毕生事业的后来者。
诚然,就是这样普普通通的人,点点滴滴的事,在中国悠久的治水史上,烙下了深深的印痕。众多作家生动地记述了这些人的事迹,使中国漫长而艰巨的治水历程,变得波澜壮阔,熠熠生辉。
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深沉的社会性和人生思索。本书提供了人们对治水与民生、治水与强国等反思空间,还包括对中国文明进程的反思,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以及如何总结历代王侯将相、平民百姓治水的历程、经验,吸取教训,达到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与长治久安,并从历代治水得失中获得深刻的启示。可以这样毫不夸张地说,将中国几千年来治水的经验和教训加以展示,雄浑厚重,意义非凡。
既有跌宕起伏、生动激越的治水故事,又有详尽周详、绘声绘色的治水工程的具体描述,不仅予人以美的享受,还予人以启迪、深思。值得注意的是,书中不但描绘人类与自然的激烈竞争乃至生死搏击的悲壮美,还展示了人类与自然的互融互补的和谐美,在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生态学、自然学等方面提供了值得学习与借鉴的经验与教训,显示出非凡的社会价值。
文学与历史的交融,人类与自然的互补,让人更真切地触摸到那时空背后的社会真实。这是又一个重要特色。当过往的一切都烟消云散,只尘封在人们记忆中与典籍中时,唯独有一种东西却在干涸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并且枝繁叶茂——那便是关于历代治水的一个个激情悲壮的故事,关于治水的一次次争斗纠纷,关于治水的一本本经典文字,还有关于治水的一块块字迹剥落的丰碑。它们记载着治水的历史,记载着治水的沧桑,记载着过去那些日日夜夜的欢乐与苦难人生!这正如著名作家雪漠说的:“便为我们展示了一次不朽的可能。我相信,只要人类存在,只要中华民族存在,这部史诗蕴含的精神便会永恒。它承载的治水文化,它记录的某个群体的努力,它倡导的某种精神,便会依托文学这种形式流传下去。”
是的,不仅弥补了中国水利史上的空白,丰富了中国文学创作的宝库,而且提供很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它将与世长存!
<er h3">七
在哲学上,偶然与必然有着相关性,有些乍看上去是偶然的事情,却隐藏着某种必然性,反之亦然。
从构思到出版,乍一看,似乎是“突发奇想”,其实是杨钦欢在长期实践中思考的结晶。杨钦欢长期扎根基层,深耕基层,尤其是近年来在广东、广西等地建造水电站过程中,深知农民最迫切需要的是什么;推而广之,也知道中国农村最为迫切需要的是什么。他认为,农业是国家之本,农村是国家的根基。国家要立足于不败之地,就要搞好农村和农民工作,而水利是农村和农民的命脉,因而也是国家的根本命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