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熊希龄东渡日本找枪手
,是抬高。”
“写什么?”杨度问。
“是这么回事。”熊希龄说,“镇国公载泽那天喝多了酒,醉醺醺地要我给他写首诗以壮行色,我也糊里糊涂地答应了。这些日子一天到晚忙忙碌碌,无半点诗情,只得把早几年在关外填的一首小词翻出来,你帮我写张条幅,我带回去送给他。”
杨钧又不大乐意了,说:“这些黄带子懂什么书法,给他们写字白费了神。”
“重子此言差了。”熊希龄正色道,“爱新觉罗家族中政治家很少,但会写字会画画的人却不少,且造诣颇高。载泽书画在宗室里虽不算高明,但鉴赏水平不差。再说,这位国公爷人是糊涂得可以,不过为人也有可称道的地方,凡别人有一技之长,他也不掩盖不嫉妒,好张扬别人的长处。”
杨度听到这里立时来了兴趣。他对自己的书法视之甚高,只可惜并没有墨迹传到最上层去,现在借这位好张扬别人长处的国公爷之口,在王公贵族中传播自己的名声,也是一桩好事。他眼前急需的就是名播九重!
“你来念词吧!”杨度已铺开了纸笔。
“浪淘沙。登吉林城。”熊希龄抑扬顿挫地念道,“一水几湾环,山势龙蟠,城楼高处且凭栏。晚渡夕阳风更紧,如此江山。时序已秋阑,转瞬严寒,塞鸿飞去不知还。寄语君休忘故国,恋恋江南。”
熊希龄刚念完,杨度的笔也停了。只见三尺余长的宣纸上,上下两片,字字精彩,是一种典型的学力和才情的结合品。翰林击掌赞道:“好一件精美的墨宝!”
“还有跋语吗?”杨度握笔问。
“写上几句吧!”熊希龄略加思忖,说,“国公爷索句,无新诗,以旧作小词一阕奉上。恰赴东京访老友杨皙子,久慕其书法,请为书写,皙子欣然挥毫,聊供国公爷晒之。”
杨钧听了心想:这位翰林先生原来是个巴结权贵的人物,又是“奉上”,又是“晒之”。你的词要奉献给他,这是你的事,我哥哥的字怎能聊供他晒之呢?这不有点媚味吗?他也不便做声,只拿眼睛看着哥哥。
杨度眉头有点皱,刚才的笑意也没有了。他望着手中的笔说:“这段话太长了,与词配起来,结构不匀称,不如这样写:熊希龄旧作,杨度新书。乙巳年初秋于东京。”
熊希龄正在迟疑,见杨度已经动笔了,只得勉强点头:“也要得,就这样吧!”
他意识到杨度不愿在载泽面前折腰的心态,怕误会了自己,遂说:“我是借这阅词提醒他不要迷恋洋人的花花世界而乐不思蜀,出洋在外要时时记得故国家园。”
杨钧对哥哥的态度很满意,笑着对熊希龄说:“我也看出来了,熊翰林送载泽这阕《浪淘沙》,也是有这么一层用心。”
熊希龄收起字,请大家出门吃饭。餐桌上,杨度和熊希龄各自谈起了自戊戌年分别后的经历,一直到深夜才回寓所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