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十八部分 处世
几声飞走了。

    这种普遍的说法语焉不详,不知所云,牵强附会。遗憾的是,几千年来,都是这样蒙混过关的。

    我们注意到,整个的第十篇都是在讲述孔子的生活规律和接人待物,这一章却突然跳跃出去,去讲野鸡,岂不怪哉?所以,这段话讲的还是孔子在生活中的一种做法。什么做法?祭祀。

    这是孔子和弟子们在山坡上祭祀山神的程序和场景,祭品则是山鸡,下面我们来具体看看。

    翔,是翔趋的意思。翔趋是古代的一种礼容。上体稍前倾,张臂细步趋行。共,是供,供奉的意思。嗅是磕头的意思,取狗嗅之意,也就是鼻子碰到地上。从这个角度说,这应该是祭山神,鼻子碰地表示对山神的敬重。“而作”就是站起来,前面(10.25)中有“有盛馔,必变色而作”。

    野外的祭祀其实类似驴友,但是比驴友更有内涵,也更有亲和力。现在的驴友多半只知道到处转,像驴一样没有目的,没有文化内涵,只是为了赶时髦或者释放多余的精力。其实,不妨增加一些祭祀的内容,多一些文化内涵,能吸引更多的人和有更丰富的话题。

    18.36(15.42)★★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乐师冕来见孔子,走到台阶沿,孔子说:“这儿是台阶。”走到坐席旁,孔子说:“这是坐席。”等大家都坐下来,孔子告诉他:“某某在这里,某某在这里。”师冕走了以后,子张就问孔子:“这就是与乐师谈话的方式吗?”孔子说:“这就是帮助乐师的方式啊。”

    肯定有人说孔子怎么这么啰唆,那是因为你不知道乐师都是瞎子。孔子的提示,是帮助乐师走路、坐下以及了解身边的人。

    孔子是个很周到的人,服务意识很强的人。虽然有时显得繁琐,更多的时候让人感到很舒服很贴心。

    周朝,某些职业是专门由残疾人来做的,譬如乐师基本上是盲人。为什么这样安排?因为眼睛不好的人,耳朵一定好使。再譬如,守门人一般是瘸子或者断腿断脚的人,总之就是脚底下不利索的人,为什么这样安排?因为守门就要求一直待在那里不动,腿脚灵便的往往东走走西看看,腿脚不好使的宁愿待着不动,大小便来了也宁愿多憋一会儿。

    如今如今盲人不做乐师了,做按摩的比较多,因为眼不好使,手的感觉就好。帮助盲人的手法比较多,最多的就是城市的盲道,可是很多盲道被占用,这些都属于没有好好学习。

    18.37(17.20)★★★★★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孺悲想见孔子,孔子以有病为由推辞不见。传话的人刚出门,孔子便取来瑟边弹边唱,有意让孺悲听到。

    这段话的字面意思简单得很,不用多说。但是,这段话的背景是什么?孔子为什么要这样做?历来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

    先来看看孺悲是什么人?历史上并没有说明,唯一一段有关孺悲的记载是在《礼记·杂记下》“恤由之丧,哀公使孺悲之孔子学士丧礼,《士丧礼》于是乎书”,由此大致可以推断,孺悲应该是鲁哀公身边的人,而孔子尽管这一次没有见他,终究还是见了他或者见过他。

    那么,孔子为什么不见他,而且故意让他知道呢?从这段话在中的位置看,前后都是在讲孔子讨厌的人或者讨厌的事情,因此可以简单推断孺悲是孔子很瞧不起的人。那么,孔子为什么瞧不起孺悲呢?

    孔子说过:“以德报德,以直报怨。”意思是,你怎样对待我,我就怎样对待你。而这一段,应该就是孔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说论语简介 >说论语目录 > 第十八部分 处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