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神医”在权杖下死去
若马氏所欲作者,国之精器,军之要用也。费十寻之木,劳二人之力,不经时而是非定。”不妨让他试一试,免得“以言抑人异能”,导致“不世之巧无由出”。曹羲领悟了,便去向其兄武安侯曹爽(就是那个与司马懿一起当过顾命大臣的人)推荐,殊不知曹爽一口就否定了。因曹爽这一否定,马钧的试验终成泡影,那种先进的攻城武器未能在三国时期出现。
对比一下造“水转百戏”和试制转发式发石机,成与不成,都决定于曹氏王侯的一念一言。傅玄为马钧未能获准试制转发式发石机痛惜不已,感慨系之地发过一通议论:“此既易试之事,又马氏巧名已定,犹忽而不察,况幽深之才,无名之璞乎?后之君子其鉴之哉!马先生之巧,虽古公输般、墨翟、王尔,近汉世张平子(张衡)不能过也。公输般、墨翟皆见用于时,乃有益于世。平子虽为侍中,马先生虽给事省中,俱不典工官,巧无益于世。用人不当其才,闻贤不试以事,良可恨也!”裴松之显然与傅玄同心相应,所以他在《三国志·方技传》无只言半语提及马钧的状况下,特别插入一段长达一千三百余字的补注,等于为马钧立传,并把傅玄的所行所言传播于世。
从中看得出,科学技术要“见用于时”,“有益于世”,从先秦的公输般、墨翟开始,就是一个好传统。那时候科学文化领域呈现百家争鸣局面,诸侯们的政治干预度较低,因而他们能够各擅所能,各逞其长。但自从秦始皇开创中央专制集权以后,独裁政治凌驾于科学文化之上,科技创新的自主可能性就大为降低了,以皇权利益为核心的经济、政治、军事、社会需求成为科学技术之毛必须依附的皮,服务于这种实用之外还得加上一个服从于这种实用。
而权大就是准则,皇权高于一切,帝王将相的政治权势实际上在强暴科学技术。帝王将相需要的,允许的,哪怕仅止是“水转百戏”,都赖之而生成了。帝王将相未上心的,不认可的,哪怕实用性强到转发式发石机,也极可能落得“不果试”的境遇。连有一官半职的张衡、马钧尚且如此,其他科技能人巧士的命运自可想见。
2000余年间,中国人决不比欧美人缺少自主创新能力,对于人类文明的创新贡献也决不限于通常所说的“四大发明”,科学技术演进史却有不少扭曲和阻滞发生,根子正在其间。
诸葛亮就比马钧幸运得多了。他贵为丞相,在刘备死后统揽蜀汉军政大权,搞点科技小发明,小革新,自然容易心想事成。按照《三国志》本传所说,他“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连弩不是新发明,而是技术小革新,“损益”就是减一减,加一加,有所改进。蜀汉军队北伐所用的连弩取名“元戎”,以铁制箭,杆长八寸,一次能连续发射十支,就是改进而成的远程武器。1964年曾在四川郫县(今属成都)出土一件铜弩机,制作于蜀汉景耀四年(261),号称“十石弩”,弓张力达到260多公斤,要用脚踏机械才能够张开,在当时无疑相当精良了。马钧所谓“巧则巧矣,未尽善也”的连弩,大概就是这类“十石弩”,他说预期效率可以提高五倍。至于木牛流马,近人刘仙洲教授认为,木牛就是成都平原直到近现代仍在广泛使用的鸡公车(类似北方独轮小车,都靠手推)。
还有人说,流马也是一种木制运输工具,轮子多达四个。但据裴注引《诸葛亮集》,诸葛亮曾分别就木牛和流马的形制、功能作过说明,如木牛“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入领中,舌著于腹”,“勒牛御双辕,人行六尺,牛行四步”,“载一岁粮,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劳”,流马“形制如象”之类,似乎鸡公车对应不上。木牛流马载物重,能制动,意味着可能不单靠人推(人推不动“一岁粮”)人拉,还运用了杠杆原理或齿轮原理,以减轻人的体力负担。缺实证,姑存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