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不平静的东南
肇事者”被查获,并即刻被处以“磔刑”。
经此事后,鲁监国对郑彩的感激之情荡然无存。
远在北京的多尔衮,一看博洛同志这一走,闽浙大地又变成了“牛鬼蛇神舞翩跹”的世界,只好再次组成南征军。由礼部侍郎陈泰(满族,名字为音译)、董阿赖(满族,名字为音译)、李延龄等统领,于1647年11月出发赶往福建,配合浙闽总督陈锦进行“反攻倒算”。
而此时的福建,鲁监国和郑成功正把“不合作运动”搞得如火如荼,双方是“鼓声相闻”,却“打死也不相往来”。
这就给南征清军的各个击破提供良好的“可乘之机”。
1648年3月下旬,南征的清军进攻建宁,城中兵寡粮稀,守将王祁向在泉州、漳州一带活动的郑成功请求援助,郑成功表示了承诺。
但结果是直到4月4日建宁城被攻破,王祁战死,郑成功是既没有派战斗队来“给力”,也没有派运瑜队来“送粮”。
得到建宁后的南征清军又朝第二个目标猛烈冲刺。
这个目标,就是南明大学士刘中藻领导的义军。
刘中藻同志是福建义军首领中佼佼者,他领导的军队收复了福建及浙江的福安、罗源、景宁等八县,建立起一块统冶区域相当可观的“解放区”。
但这块“解放区”在清军的猛冲猛打,以及其它义师“隔岸观火”的情况下,陆续沦陷。
悲观失望的刘中藻同志选择了自杀成仁!
完成两个目标后的清军又向第三个作战目标——解福州之围冲刺。
福州城下的攻防战此时己呈现“围城”状态,里面的清军打不出来,外面的明军打不进去。
南征清军的加入一下改变了这一状态,得到援助的清军跃跃欲试,准备对围城的明军实施反包围。
见摘不到桃子反而可能被暴揍的鲁监国,只得下达了对福州的撤围令,全军向东退却。
进入福州的清军以此地为中心,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很快收回了被义军“解放”的广大福建地区,把鲁监国由“一国之君”,逼到闽浙交界的沙埕地区,无奈地当起了“游击司令”。
真是其兴也勃矣,其亡也忽矣!
正当鲁监国连“游击司令”也快当不下去时,他的“忠实粉丝”张名振于1649年6月攻克了闽浙沿海的健跳所,并把鲁监国接来“团聚”。
在健跳所刚刚过了一段安定生活的鲁监国,忽然接到一封让他又好笑又好气的求援信。
信是“昔日恩公,今日仇敌”的郑彩同志写来的。
他向鲁监国哭诉郑成功在背后搞他,趁他在抗清前线浴血奋战之际,派兵袭击其弟郑联,占领自己的老巢厦门。
现在他请鲁监国伸张正义,和他联合起来,打败郑成功,收复厦门。
但鲁监国可没有“以德报怨”的高尚情怀,有的,只是“追打落水狗”的优秀品格。
他给郑彩玩了一招“笑里藏刀”,在表面答应派兵援助的同时,却暗地里发兵包围了郑彩的部队,并将其全部缴械收编。
失去枪杆子的郑彩同志立刻变成了一个“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孤家寡人,几番思想斗争之后,决定还是去亲戚郑成功那里混碗饭吃。
他知道,如果直接去找年轻气盛的郑成功办这件事,那么成功的几率接近于零。
他采用曲线迂回的办法,找到了郑成功的奶奶黄老太太,请他去为自已说情。
在黄奶奶的撮合下,郑成功同意郑彩这个老同志脱下军装,转业为民,到厦门来养老。
郑彩同志就这样窝窝囊囊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不过让他日后感到欣慰的是,郑家几个赫赫有名的兄弟中,就他混了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