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告诫弟弟曾家绝不可在奢华上面首开先例。
而用心最深最切的还在于不遗余力地倡导和恢复勤俭家风。他担心子侄们享福太早,将来恐难到老,他甚至愿子孙为耕读孝友之家,不愿其为仕宦之家。忧心败家成了曾国藩恒久不愈的一个心病。为此他一再提醒弟弟: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当盛时百事平顺之际,预为衰时百事拂逆地步,崇尚花未全开月未圆的境界。他引用“富家子弟多骄,贵家子弟多傲”的谚语,不厌其烦地告诫家人防骄戒傲、克勤克俭,提出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八字要诀,他要求所有子侄辈们在家要经常做些打扫庭院之类的活;所有女孩子要学会洗衣、做饭、烧茶;新娘进门,应当进厨房做菜肴,尽量纺线织布。甚至竟然提出如下的苛刻要求:家中的成年女子,每年都要做一双鞋寄给我,各自表达自己的孝心,各自比赛针活的精细;所织的布,做成衣服、袜子寄来,我也可以看出她们在闺房里是勤快还是懒惰。而且连轿子的规格及所去的地方都提详细要求:远行可以坐篾轿,坐四人抬的大轿却不许。坐四人抬的呢轿就不许进县城和衡阳城,更不许去省城。
最后是小家庭的层面,包括自身及妻、子。这里的私是相对的,同国相比,家为私;而与大家相比,小家为私。早在道光二十九年,他就在给弟弟们的信中说:一般来说,做官的人,往往对妻子儿女感情深厚,而对兄弟感情淡薄。我自从三十岁以来,就认为做官发财可耻,认为官宦人家积攒钱财留给子孙令人羞愧,令人憎恨,所以内心发誓,决不靠做官发财来留给后代,神明亲临见证,我绝不食言。将来如果在外地做官,俸禄收入较为丰厚,我自己发誓除廉俸之外,不拿一分钱。决不肯靠做官来发财,决不肯积留银钱给后人。我为官十多年,现在京中寓所全部东西只是书籍、衣服两样。将来我罢官回家,我夫妇所有的衣服,就与五兄弟抓阄平分。我所置办的书籍,就藏存在利见斋中,兄弟和后辈都不得私拿一本。除了这两样东西,我绝对不另外保存一件东西来作为做官得来的财产,连一根线、一粒米都不占为己有。
及至咸丰五年十二月初一给弟弟们的信中,则就四弟给他置私田一事表示了决绝的态度。他说:现在父亲与叔父还没有分家,两代兄弟和睦一堂,国藩自然没有购置私田的道理。这种风气一开,几位弟弟必定纷纷购置各自的私产。他要求四弟将所购的私田为自己脱手。要么作为祭田,要么转卖给他人,所得的银两作为家里的日常开支。
为了遏制相互攀比、竞相奢华之风,在曾国藩的主张下,曾家各支分开单过。分家前,由于弟弟持家,夫人和孩子的生活是不错的,但即便那时,曾国藩就曾怪罪季弟曾国葆给儿子路费过多,对儿子出门乘轿也严加责备。如今分了家,妻和子便被他不容量地拉来同自己一起恪守清廉。月费极少,女仆被辞,华丽衣服禁穿,男人看读作写日不缺乏一,女人衣食精细缺一不可,曾国藩为他们制订了日程表及工作量,由自己定期严格检查。而这时的曾国藩早已告别了京官时的清贫,相反收入颇丰,甚至抵达最高层次,但一是公用,二是应酬,除此,他宁可周济别人,也不留作家用。
四
的确,曾国藩从外建辉煌事功,到内治勤俭之家以及清操自守,都做得非常出色,说他是一棵巨树,一点也不夸张。而其根在读书,是读书为他的成功提供了支撑。这支撑有如坚实的根部,令他的做人有了持久的张力。张力的一维是雄强,另一维是畏慎,中间则编织着警觉、清醒、浑含、圆融等说诸多语汇,从而成就一种弹性和坚韧。这就是他成功的秘奥。而这正是我们由读书和做人的视角窥究出来的,也许相对而言,这一视角更为简捷。
同样简捷的是选材,大多出于曾国藩的家书,因为家书最大的特点是真实,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