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前言
取也就转变成沉毅慎行。而这种转变,发生得那样急促。

    曾国藩于咸丰七年二月初四(1857年2月27日)回家奔父丧,至咸丰八年六月初三(1858年7月13日)接到出办浙江军务的圣旨,其间历经一年零四个月的赋闲生活。世事如棋,因为太平军后来又重振声威,攻破清军江南江北大营,朝廷又不得不重新启用曾国藩。

    重掌军权的曾国藩,早已今非昔比,甚至有了两世为人的意味。这是曾被君王闲置的结果,巨大的尴尬与痛切的失落,仿佛太上老君的八卦炉,将曾国藩这块生硬的铁熔炼成柔韧的钢。曾国藩变刚直为圆融,由高昂转低调。

    最堪玩味的是他对九弟的态度也随着环境的改变而迅速调整。窥究个中缘由,是易经的盛极而衰的变易思想对他形成了深刻警醒。对于失而复得的高位,他倍加珍惜,能否再度失去,他更心有余悸,警醒之心加倍升级,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极点。他提出让人悚然心惊的话题:曾家目前正值鼎盛,却恰是面临险境:一是按日中则昃,月盈而亏的规律,曾家难保不趋向衰落;二是管子曾经说过“斗斛满则人概之,人满则天概之”,意思是粮食装满了斗,须用木板刮平,而人若是满了则由天来刮平。由此,曾国藩形成了一个十分可贵的思想:盈满之时,不待天平,当预先自平,这就需要严格的自我谦抑。首先要畏知天命,譬如对待攻克南京、平灭太平军这不世之功,不存奢望,只能敬听天命。

    关于家族的层面,曾国藩投入的精力和关切简直让人叹为观止。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曾国藩做人不是以自身而是以家族为本位的。

    曾国藩对家族的责任感之深切,确实很难找到可以比肩的例子。我们发现,他经世的对象不止于国,不止于社稷,不止于天下苍生,家也被含概其中,成为他所经之世的组成部分。于是经世致用的理想与抱负被他引入了家族。曾国藩科考成功后,对家族所做的最费精力的一件事,就是代父亲教弟弟读书。夸张点说,曾国藩有一种很深的兄弟情结,在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写给弟弟们的信中,他道破了原委:“我一生在伦理方面,只有在兄弟这一层上最感惭愧。因为父亲把他所知道的一切全都教给了我,而我却没有能把我所知道的东西全教给弟弟们,这是最大的不孝。”故此,曾国藩对弟弟的教育极其负责,甚至有些严苛。

    曾国藩对家做的一个重要决定,是让四弟主持家政,因为四弟读书不敏,但持家有道。由此,曾国藩在朝中做官,为曾家撑出了门面;四弟曾国潢在后方打理家政,为他解除了后顾之忧。但是问题也接踵而至。曾国藩在京收入甚低,但乡绅家庭的门面却使家中的开销一夜暴涨。因此四弟在家中,借着哥哥的名望想法生财。四弟为人本来愿意揽事,于是包揽词讼、助人逃税一类的事应接不暇,大把大把的好处费源源不断地收入囊中。曾家成为实至名归的当地望族,家中的仆人已增至十多名。后来,九弟曾国荃于军中捞肥,又几次将钱财运回家中,致使曾家真正地跻身豪门。于是,勤俭家风渐失,豪奢之习日盛,致使深谙易理的曾国藩忧心忡忡。

    于是如何规范家庭就被曾国藩早早地提上日程,自入京至去世,几乎写出了一千五百封家书。他首先羁勒四弟的出行。他告诫四弟乱世宜藏之深山,不宜轻出门一步;他洞明世故,提醒四弟与官相处,宜在若远若近、不亲不疏之间。这种告诫与提醒自道光二十八年曾家翻身之日起,反反复复,持续到同治年间,历时达十五年之久。

    其次,他约束家中的建筑,针对九弟曾国荃和四弟曾国潢关于家中宅院、祠堂、书院乃至桥梁的建筑过于奢华、宏丽的问题,反复阐明自己的观点,即乱世而居华屋广厦,尤非所宜。一是考虑容易招人非议,更重要的难免被劫。他援引江西富户被焚的教训警醒弟弟,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曾国藩读书与做人简介 >曾国藩读书与做人目录 > 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