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读书不求强记,却须弄个明白
本篇选取了曾国藩自咸丰五年到同治元年间写给弟弟与儿子的八封信中有关读书的内容。
这些信有五封是写给弟弟的,只有三封是写给儿子的,但是即便写给弟弟,也大都谈到儿子的读书问题。在这些谈论中,体现出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即因材施教。这是因为儿子纪泽记性不好,或者说记忆力平常。因此他一再告诉弟弟在教纪泽读书时不要要求他强记或者熟读乃至背诵。他对弟弟说:纪泽儿读书记忆不好,悟性比较好。如果让他句句熟读,就会越读越蠢,将来仍然不能读完经书。不用强记,却必须遵守勤、敏二字,每天至少看二十页,不能间断,就像煮饭一样,歇了火就冷,小了火就不熟,要用大柴大火,那才容易成功。
澄侯、温甫,子植、季洪四弟足下:
而在给儿子的信中,更直接说道:不必要求记住,但要求弄个明白。如果确实看明白以后,时间长一定能体会到其中的意味,心中就会出现心悦神怡的感觉,那样就会大略记得了。
至于同九弟所谈,同是读书不求强记,则是教他借读书养病:身体多病,得到名人文集静心阅读,也足以养病的。同样体现出曾国藩因材施教的思想。即便谈此,也能讲出很切实的道理来:凡是想要强记的,还有好名的想法横在心里,就更记不住;如完全没有爱好虚名的想法,记住也行,不记住也行,这种心理宽松无牵挂,反倒觉得安心舒泰,也许倒能记住一二处也未可知。
(同治元年正月十四日 公元1862年2月12日)
接尔二十九、三十号两禀,得悉《书经》注疏看《尚书》已毕。《书经》注疏颇庸陋,不如之该博。我朝儒者,如阎百诗、姚姬传诸公皆辨别古文《尚书》之伪。孔安国之传,亦伪作也。盖秦燔书后,汉代伏生所传,欧阳及大小夏侯所习,皆仅二十八篇,所谓今文《尚书》者也。厥后孔安国家有古文《尚书》,多十余篇,遭巫蛊之事,未得立于学官,不传于世。厥后张霸有《尚书》百两篇,亦不传于世。后汉贾逵、马、郑作古文《尚书》注解,亦不传于世。
纪泽儿读书,记性不好,悟性较佳。若令其句句读熟,或责其不可再生,则愈读愈蠢,将来仍不能读完经书也。请子植弟将泽儿未读之经,每日点五六百字教一遍,解一遍,令其读十遍,不必能背诵也,不必常温习也。待其草草点完之后,将来看经解,亦可求熟;若蛮读蛮记蛮温,断不能久熟,徒耗日工而已。诸弟必以兄言为不然,吾阅历甚多,问之朋友皆以为然,植弟教泽儿即草草一读可也。儿侄辈字亦要紧,须令其多临帖,临行草字亦自有益,不必禁之。
澄、温、沅、季四位老弟足下:
纪泽儿读书记忆不好,悟性比较好。如果让他句句熟读,或者他不能够再生疏,却会越读越蠢,将来仍然不能读完经书。请子植弟把泽儿没有读完的经书,每天选五六百字教一遍,解释一遍,让他读十遍就行了,用不着能背诵,也不用经常温习。等他草草读完后,将来再看经解,也能够求得熟练。如果硬读硬记硬温习,绝不可能久熟,只是白白消耗每天的功夫而已。兄弟们肯定不赞成为兄的话。我阅历很多,问朋友这事,都认为是这样,植弟教泽儿只要草草一读就行了。儿侄辈写字也很重要,必须叫他们多临摹字帖。临摹草书行书也会有好处。不必禁止。
(咸丰五年五月廿六日与诸弟书 公元1855年7月9日)
季洪弟尽可不必教书,宜在家中读书,文理尚未甚通,不可误人子弟。去年季弟带兵在益阳等处,所出告示,人有传以为笑者,笔墨之间,不可不慎。沅弟要方望溪、姚姬传文集,霞仙已代为买得,可用心细看,能阅过一遍,通加圈点自不患不长进也。
纪泽儿记性极平常,不必力求背诵,但宜常看生书,讲解数遍,自然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