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读书不求强记,却须弄个明白
。八股文、试帖诗,皆非今日之急务,尽可不看不作。史鉴略熟,宜因而加功,看朱子《纲目》一遍为要。纪鸿儿亦不必读八股文,徒费时日,实无益也。修身齐家之道,无过陈文恭公《五种遗规》一书,诸弟与儿侄辈皆宜常常阅看。
(咸丰五年三月廿日与诸弟书 公元1855年5月5日)
到了东晋梅赜始献古文《尚书》及孔安国的传,从六朝唐宋就一直传承下来,也就是现在的通行本。自吴才老和朱子、梅鼎祚、归震川,都怀疑它是伪作,到了阎百诗专门写了一本书痛加辩驳,书名为《疏证》。这以后辨别真伪的有几十家,人人都说这些是伪古文、伪孔氏。中对这些原委稍加说明,王西庄、孙渊如、江艮庭三家都讲得很详细。这也是六经中的一个大案件,不能不了解。
字谕纪泽:
尔读书记性平常,此不足虑。所虑者第一怕无恒,第二怕随笔点过一遍,并未看得明白,此却是大病。若实看明白了,久之必得些滋味,寸心若有怡悦之境,则自略记得矣。尔不必求记,却宜求个明白。
植弟上次来信说身体不健康。我认为读书不求强记,这也是养身之道。凡是想要强记的,还有好名的想法横在心里,就更记不住。如完全没有爱好虚名的想法,记住也行,不记住也行,这种心理宽松无牵挂,反倒觉得安心舒平,也许倒能记住一二处也未可知,这是我的经验之谈,植弟试着去体验看看。
纪泽儿读书记性平常,读书不必求熟,且将《左传》、《礼记》于今秋点毕,以后听儿之自读自思。成败勤惰,儿当自省而图自立焉。吾与诸弟惟思以身垂范教子侄,不在诲言之谆谆也。
(咸丰五年三月廿六日与诸弟书 公元1855年5月11日)
纪泽看《汉书》,必须遵守勤、敏二字,每天至少看二十页,不必听所谓“在精不在多”说法的迷惑,今天读半页,明天读数页,再明天却耽搁、间断,估计几年也读不完一部书。就像煮饭一样,歇了火就冷,小了火就不熟,要用大柴大火,那才容易成功。甲五的经书已经读完没有?一定要快点阅读,没必要一一求熟,恐怕只为求熟一个字,而一辈子也读不完经书。我乡子弟没有读完经书的人很多,以后应当力戒这样。诸位外甥如果没有读完经书,应当尽快补上。至嘱至嘱。
记性平常,读书不必求熟
植弟前信言身体不健,吾谓读书不求强记,此亦养身之道。凡求强记者,尚有好名之心横亘于方寸,故愈不能记;若全无名心,记亦可,不记亦可,此心宽然无累,反觉安舒,或反能记一二处亦未可知,此余阅历语也,植弟试一体验行之。
(咸丰六年十一月廿九日与四弟国潢书 公元1856年12月26日)
尔诗一首阅过发回。尔诗笔远胜于文笔,以后宜常常为之。余久不作诗,而好读诗。每夜分辄取古人名篇高声朗诵,用以自娱。今年亦当间作二三首,与尔曹相和答,仿苏氏父子之例。尔之才思,能古雅而不能雄俊,大约宜作五言,而不宜作七言。余所选十八家诗,凡十厚册,在家中,此次可交来丁带至营中。尔要读古诗,汉魏六朝,取余所选曹、阮、陶、谢、鲍、谢六家,专心读之,必与尔性质相近。至于开拓心胸,扩充气魄,穷极变态,则非唐之李杜韩白,宋金之苏黄陆元八家不足以尽天下古今之奇观。尔之性质,虽与八家者不相近,而要不可不将此八人之集悉心研究一番,实《六经》外之巨制,文字中之尤物也。尔于小学粗有所得,深用为慰。欲读周汉古书,非明于小学无可问津。余于道光末年,始好高邮王氏父子之说,从事戎行未能卒业,冀尔竟其绪耳。
我身体平安,癣疾虽然发了,比较在京城时,还是大大减轻了。幕府内缺乏好帮手,凡奏折、书信、批票都必须亲自动手,所以未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