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武帝司马炎
与疲惫之感。在这种情况下,司马炎反其道而行之,提出无为而治的强国方略是适宜的。
二、攻灭吴国发展生产
正当司马炎励精图治、西晋的国威蒸蒸日上的时候,东吴却如日薄西山,处处表现出倾颓的趋势。吴王孙皓那乖戾、残忍、荒淫的天性在绝望的环境中更向病态发展,他无意中把东吴这辆气息奄奄的破烂马车,又向死亡驱进了一步。面对孙皓那顶用人血染红的皇冠,朝野人人自危,噤若寒蝉。在这种情势下,孙皓的昏庸也更衬托出司马炎的开明,处在痛苦与黑暗中的东吴人开始向西晋寻求寄托,一些将领率众倒戈,投降西晋。这在某种程度上进一步激发了晋人灭吴的欲望,于是,一时之间,灭吴成了朝野人士议论的话题。但司马炎也深知,东吴虽弱,却已立国几十年,是个不容忽视的对手,如果在策略上稍有失误,便会功败垂成。因此,虽然朝野的灭吴呼声日益增高,但司马炎始终未轻易许诺。一直到泰始六年(公元270年),他才派羊祜到晋吴交界地荆州进行灭吴的准备工作。
司马炎可谓慧眼独具,一下子就抓住了一个合适的人选。羊祜不但在人格和才略上都无可挑剔,更是一个卓有谋略的军事家。他少年时代就以清德名世,司马炎受禅后,羊祜即以佐命之功,进位中军将军。镇边后更谨慎从事,力尽职守,不负国望。他一方面立即占领要害之处和膏腴之地,使吴军在军事与物资上都处于捉襟见肘的境地;另一方面实行屯田,为日后的军事行动打下雄厚的物质基础。羊祜上任伊始,几乎军无现粮,可到他在任的最后一年,仓内已有10年的积蓄。在此基础上,他又采取了与传统的用兵之道“兵不厌诈”相反的策略,使用攻心战术,取得吴人的信任,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对晋的亲切感与对吴的疏离感。他每次与吴人交战,总要等到日出,从不作掩袭之举。有一次,晋军俘虏了吴人的两个孩子,羊祜不但不加以讯挞,还送他们回家与家人团聚,孩子的父亲因此很感激,不久举家降晋。东吴有一位将领叫邓香,在攻打夏口时被俘虏,羊祜亲解其缚,为了报答羊祜的不杀之恩,他也率部降晋。还有一次,羊祜带兵巡视边境,因军粮不足,便沿途以吴境成熟的庄稼充饥,但事后立即让士兵送绢给农田的主人作为偿价。羊祜的良苦用心没有白费,吴人开始改变了敌视晋的态度,甚至有人敬称他为羊公。此时与羊祜对峙的是东吴名将陆抗,他知道,微笑有时比千军万马更具有杀伤力,于是他也采取了与祜同样的态度。有一次,陆抗生病,羊祜送去药物,左右怕有毒,建议不要服用,陆抗说:“羊祜岂是害人之人。”然后毫不犹豫地服下。陆抗还告诉部下:“羊祜怀之以德,而我们却加之以暴,这是不战自败,现在我们只需保守边界,不要追求蝇头小利。”于是,边境日渐平安。但羊祜并没有满足于这一点,暗地悄悄地加紧灭吴的准备。可是,朝中权臣贾充等人却从中阻挠,使司马炎始终下不了灭吴的决心。时光飞逝,数度春秋后羊祜已进入暮年,虽然司马炎在各方面对他备加礼遇,但仍然慰藉不了他壮阔的情怀,当老友中书令张华去看望他时,他满怀忧虑地说:“吴国的政治太酷虐了,如果现在进攻,唾手可得。万一孙皓一死,吴人另立新主,即使我们有百万大军,也难以跨越长江天险。”他又嘱托张华:“我的愿望是否能实现就靠你了。”终于,这位灭吴的奠基者没能看到“一片降幡出石头”的一天,于咸宁四年(公元278年)含恨而逝。
羊祜临终之时推荐了另一位名将杜预接替了他的职务。这位风度儒雅的将军有书生的头脑,却无书生的弱点,能力不亚于他的前任羊祜。羊祜死后,他担任了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杜预没有辜负羊祜的期望,上任伊始,就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他首先袭击了驻守在要害之地的吴军,并且大获全胜,吴将张政恐朝廷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