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元帝司马睿
帝却于太兴四年(公元321年)七月,派尚书仆射戴渊为征西将军,名为讨胡,实际是牵制祖逖,并防备王敦。戴渊徒有虚名而无远见卓识,不识军机而骄傲自大。祖逖要受他的统领,被他掣肘,自然怏怏不快。又得知王敦与戴渊矛盾十分尖锐,内难将起,陷此困境,他的北伐势必夭折。他痛感壮志难酬,抱恨发病,于同年九月死于雍丘。
王敦出身世家大族,娶司马炎之女襄城公主为妻。曾任青州刺史,后转为扬州刺史,为东晋立国的功臣。任统帅全力经营长江上游,任都督江、扬、荆、襄、交、广六州军事、镇守武昌,即掌握了上游军队。长江上游为甲兵所聚,其经济和军事力量一旦强大,有控制下游的可能。上游的镇将往往因军事、经济优势,孕育野心,威逼国都所在的下游。王敦控制上游大权后,政治野心与日俱增,逐渐威胁东晋朝廷。司马睿自感危机,慌忙调兵遣将,暗作军事部署,充实中央的军事力量。他任命戴渊、刘隗为军事统帅,各率万人,分驻合肥、泗口(泗水入淮之口,今江苏清江市西南),以北讨石勒为名,一面防御王敦,一面牵制祖逖。祖逖死后,王敦认为无人是敌手,遂于永昌元年(公元322年)正月,举兵于武昌,以讨刘隗为名发动叛乱。声称:“奸臣刘隗必须斩首。其头朝悬,诸军夕退。”王敦党羽沈充,同时在吴兴起兵以为配合。王敦兵临芜湖。元帝大怒,下诏说:“王敦竟敢如此狂逆,把我比作太甲,欲加幽囚。是可忍,孰不可忍!我要亲帅六军,以诛大逆。有杀王敦者,封五千户侯。”
二月,元帝征调戴渊、刘隗入卫建康。王敦的堂弟王导率子侄20余人请罪,对元帝说:“乱臣贼子,历代都有。想不到今天出在臣族之中。”元帝非但不怪罪,反而加以劝慰、笼络。
三月,司马睿以王导为前锋大都督,加戴渊骠骑将军。以刘隗率军守金城,以右将军周扎率军守石头城。元帝披甲戎装,亲率军队驻于郊外。王敦则率叛军,一路势如破竹,所向扑靡很快打到石头城下。王敦军首先猛攻周扎军,周扎开门投降,王敦占据石头城。元帝忙命刁协、刘隗、戴渊等率军去攻夺石头城,但均大败,刘隗逃往后赵。元帝无奈,只得让百官到石头城去看望王敦。王敦得意而又心虚地问:“天下之人,如何看待我的举兵?”戴渊献媚说:“只看表面,认为是叛逆。如能体察诚意,当认为是忠于国家之举。”王敦高兴地笑道:“你可真会说话。”司马睿不得不忍着怒气,给叛军首领加官进爵,以王敦为丞相、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江州牧,封武昌郡公。王敦却辞而不就。
王敦因太子司马绍有勇有谋,为朝野所信重,想诬以不孝而废之,因百官皆不从,只得作罢。王敦将周扎、戴渊杀死,也不朝见司马睿,于四月回到武昌,遥控朝政,为所欲为,四方贡品多入其家,将相皆出其门。王敦自领宁、益二州都督,并以王邃为都督青、徐、幽、平四州诸军事,镇守淮阴,以王含都督沔南诸军事,领荆州刺史。军政大权皆集于其兄弟之手。
司马睿眼睁睁地看着王敦飞扬跋扈,逼辱朝廷,却无可奈何。史称元帝“恭俭有余而明断不足,故大业未复而祸乱内兴”。他没有平定王敦之乱的才干,遂忧愤成疾,于永昌元年(公元322年)闰十一月抱恨死去,时年47岁。葬于建平陵,庙号“中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