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五十四章 孝武帝司马曜
    东晋会稽王司马昱在绝嗣多年之后,终于盼来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出生时,正当东方始明,司马昱因此给他取名曜,字昌明。

    司马昱做了9个月的皇帝,临终前把11岁的司马曜立为皇太子。这位皇太子在他父亲灵前一滴泪也不掉,左右人提醒他,应按常礼大哭一场表示悲痛。他却回答:“哀至则哭,何常之有!”

    拥有重兵的大司马桓温,驻扎在姑熟(今安徽当涂)。要不要先请示桓温,然后再让司马曜继皇帝位,群臣对此有意见分歧。有的主张:“当须大司马处分。”王彪之却说:“皇帝驾崩,皇太子理应继位,没有请示臣下的道理。”这样,司马曜才算顺顺当当即了位。

    桓温本来指望司马昱临终禅位,由他来当皇帝;起码也会像周公一样居摄,当个代理皇帝。但司马昱遗诏却让他以诸葛亮和王导为榜样,辅佐司马曜,自然十分恼火。他断定这是大臣谢安等人从中作梗,恨得咬牙切齿。

    宁康元年(公元373年)二月,桓温带着大兵,杀气腾腾地向首都建康(今江苏南京)赶来,谢安和王坦之带领满朝官员前去迎接。这时,上上下下人心惶惶,传说桓温要杀王、谢两人,灭掉东晋,改朝换代。

    谁知桓温到了建康不久,忽然生起病来,后来病势越来越重。桓温几次暗示朝廷给自己加九锡,并屡次派人催促。桓温的亲信袁宏起草好加九锡的诏文,草稿送给谢安审批,送一次,谢安改一次,拖了几十天,还没定稿。这样一直拖到七月,这个权臣寿终正寝,司马曜被废黜的危机总算度过去了。

    在同桓温周旋中表现出超人胆识的谢安,从此成为朝廷的中流砥柱。太元元年(公元376年),14岁的司马曜亲政,任命谢安为中书令、录尚书事;第二年,又任命为侍中、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诸军事。这样,谢安掌起了东晋的军政全权。

    这时,氐族在北方建立的前秦日益强大,经常骚扰东晋的北部边境。司马曜颁发诏书,寻求良将。谢安的侄子谢玄应征。谢玄在当时称为“北府”的京口一带招募士兵,组织起一支新军,得到了刘牢之等猛将。刘牢之率领精锐部队为先锋,战无不捷。这支新军号称“北府兵”。

    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八月,前秦王符坚以符融为前锋,亲自统率骑兵27万、步兵60万南下攻晋。这支号称百万的大军,旌旗相望,钲鼓千里,大有把东晋捣为粉末之势。司马曜和谢安派遣谢石为征讨大都督,谢玄为前锋都督,统兵8万,进行抵抗。

    十月,秦军前锋到达寿阳(今安徽寿县),与前来抵抗的东晋前锋隔淝水对阵。谢石和谢玄分析形势,认为:倘若百万秦军到齐,是难以为敌的。应当乘其各路军队还没会齐之时,迅速出击;只要击败了这支前锋军,整个秦军就会崩溃。

    谢玄派使者对符融说:“你们远道而来利于速战,但你们逼近水滨安营扎寨,这是持久战的阵势,并不是速决战的阵势。请你们把阵营向后撤退一下,在水边腾出一块空地作为战场,让我们晋军渡过淝水,与你们决一胜负。”符坚计划把前秦军向后撤退一下,乘东晋军渡江之时,派骑兵冲杀,没有不胜的,符融也觉得这是个好主意。于是下令向后撤,谁知这一撤,秦军立刻大乱,谢玄乘机率晋军渡过淝水,攻上岸来。符融来到阵前,想押住阵脚,坐骑竟被乱兵撞倒,他自己也被攻上来的晋兵所杀。秦军失去主帅,全线溃败。晋军乘胜追杀,秦军自相践踏,尸体蔽野塞川。

    前秦其他各路军队,听说前锋溃败,都调头逃跑,听到风声鹤唳,也疑心是追赶的晋军来了,昼夜不息地逃奔。依附于前秦的各少数民族贵族也纷纷叛离,因此秦军损失十分之七八。

    淝水之战胜利了,司马曜又逃过了一次亡国的危机。

    司马曜的同母弟司马道子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皇帝全传简介 >中国皇帝全传目录 > 第五十四章 孝武帝司马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