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一章 武帝刘裕
一、京口起兵朝中辅政
刘裕,字德舆,小名寄奴,原籍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史书称其为汉高祖刘邦之弟、楚元王刘交之后。刘裕生于晋哀帝兴宁元年(公元363年)三月,早年丧父,家境贫寒。年轻的刘裕,曾在新洲(今镇江市西,长江中小洲)伐荻,又曾挥汗躬耕于田野,上山砍柴,下泽捕鱼,备尝生活之艰辛。
刘裕的飞黄腾达,当追溯至元兴元年(公元402年)发生的一场大动乱。这年,朝廷以尚书令司马元显为骠骑大将军、征讨大都督、都督十八州诸军事、加黄钺,以刘牢之为前锋都督,发军讨伐荆州都督、桓温之子桓玄。但由于司马元显怯战,刘牢之被收买,桓玄挥师进入建康,从此总揽朝政大权,成了东晋的主宰,而刘牢之这一北府名将,最终也没能逃出桓玄的毒手。
刘牢之死后,桓玄又先后杀害北府将领吴兴太守高素、辅国将军竺谦之、高平相竺郎之、辅国将军刘袭、彭城内史刘秀武、冀州刺史孙无终等。一时间,北府将领人人自危,惶惶不安。刘裕却镇定自若,他知道自己还不够格,桓玄不但不会杀他,反而会起用他。果然不出所料,桓玄任命从兄桓修为南徐、南衮二州刺史,镇守北府(京口)以后,桓修就以刘裕为中军参军。刘裕后因击破卢循之功,又加官彭城内史,深得桓氏倚重。他不露声色,表面上对桓氏忠心耿耿,暗地里却加紧活动,团结了一大批北府军中下级军官,时刻准备举旗倒桓。
桓玄进入京师之初,罢黜奸佞,提拔贤才,故京师人人欣然,认为从此可平安度日。好景不长,桓玄很快露出了凶相,奢豪纵逸,政令无常,朋党互起,凌侮朝廷,众心失望。
元光二年(公元403年)九月,桓玄加快了篡位的步伐,自封楚王,加九锡,离皇位只有一步之遥了。十二月,桓玄正式即皇帝位。刘裕随桓修入朝庆贺。桓玄一见刘裕,便觉他气度不凡,对司徒王谧说:“刘裕风骨不俗,看来是个人杰。”以后每当游集,都对刘裕另眼相看,引接殷勤,赠赐厚礼。刘裕见桓玄如此着重他,心中甚觉不安,但表面上一点不露,依然不卑不亢,谦恭有礼与其周旋。桓玄的皇后刘氏对刘裕很不放心,私下劝桓玄:“我见刘裕,龙行虎步,风度不凡,恐终不能为人下,不如早点除掉他。”桓玄答道:“我刚刚平荡中原,眼下正是用人之际,非刘裕无可用者。等关、河平定后,再作打算吧。”
元兴三年(公元404年)正月,刘裕与何无忌同舟返回京口。一路上,二人密谋回京口后立即分头联络各路反桓之士,以恢复晋室为名,兴兵进京,推倒桓玄。
元兴三年二月,刘裕与何无忌、檀凭之、弟弟刘毅等百余人在京口起兵。清早,何无忌身穿传诏服,诈称是朝廷敕使,导引众人一齐冲入城中,高声大呼,吏士惊慌四散,无人敢反抗。桓修毫无防备,当即被斩首。刘裕看着桓修的首级,放声恸哭,下令厚加殡殓。忽然军吏前来报告,桓修司马刁弘得知城中起事,率文武佐吏前来攻城,现已到了城下。刘裕当即登城,高声对城下讲:“郭江州已在浔阳奉天子反正,我等受密诏,诛除逆党,桓玄今日想必已经枭首于大航了!诸君难道不是大晋之臣吗?今日前来,想干什么?”因晋安帝司马德宗被逼退位后,居于浔阳,所以刁弘等人听了刘裕的话,也就信以为真,引兵而退。
桓玄闻知刘裕等举兵反,忧惧无计。有人见他这样害怕,很不理解,对他说:“刘裕等人乃乌合之众,势力微弱,必然不会成功,陛下为何如此忧虑?”桓玄摇摇头,叹道:“刘裕足为一世之雄;刘毅家无斗粮之储,而赌起钱来却一掷百万;何无忌酷似其舅刘牢之。这些人共举大事,怎敢说他不会成功!”说完,仍愁眉苦脸,心神不定。
三月,刘裕率军与桓玄手下的骁将吴甫之在江乘相遇。刘裕手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