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一章 武帝刘裕
长刀,大呼一声,率先冲入敌阵,士兵见状,人人奋勇,无不以一当十,只一战便斩吴甫之,大获全胜。刘裕乘胜进击,遇到了右卫将军皇甫敷的阻击。刘裕与檀凭之各带一支人马与敌决战。檀凭之战败阵亡,只剩刘裕孤军作战,被敌兵层层包围,只得背倚一棵大树与敌厮杀。面对强敌,他面无惧色,越战越勇。皇甫敷高声呼喊刘裕:“汝欲怎样死法!今日是死定了!”刘裕怒目圆睁,大声叱骂,皇甫敷挺戟猛刺,慌乱中竟未刺中。正在危急时刻,刘裕的援军赶到,一箭射中皇甫敷的面额,皇甫敷应弦倒地。刘裕挺刀向前,只见皇甫敷挣扎说道:“你是上天注定当皇帝的,我死后只求你能照顾我的子孙。”刘裕点头应允,斩其首,又对其后代厚加抚慰。
刘裕这两仗打出了威风。桓玄听到两将战死的消息大惊,一面继续派扬州刺史桓谦出战,一面悄悄预备舟船,准备一旦形势紧急就溜之大吉。
桓谦率大军迎战刘裕,无奈部下多为北府人,都畏服刘裕,没有斗志。而刘裕兵将斗志正旺,刘裕身先士卒,将士皆殊死而战,喊杀之声惊天动地,鼓噪之音震动京邑,桓谦兵败如山倒,溃不成军。桓玄闻讯,率亲信数千人,诈称出战,坐船逃遁而去。刘裕率军乘胜进入建康城,派刘毅、何无忌追击桓玄,自己坐镇京师。
刘裕进入建康之初,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应付自如,指挥若定。他以身作则,严以律己,因而政纪肃然,令行禁止。主簿刘穆之鼎力协助,入京后,凡重大处分刘裕都委托于他,他也尽心竭力辅佐刘裕,虽时间仓促,但事事得体,件件有方。又发布命令纠正桓玄时的朝政弊病,不过十日,建康风俗顿改,民心安定。
四月,刘毅等在峥嵘洲(今湖北鄂城县)击败桓玄军,桓玄败退江陵,不久被杀。次年三月,白痴皇帝司马德宗被迎回建康,重登皇帝宝座,四月,刘裕以南徐、南青二州刺史的身份领北府兵回镇京口,后解南青州刺史,加领南兖州刺史,北府旧兵全掌于刘裕一人手中。
二、入京辅政功成自威
义熙四年(公元408年)正月,尚书右丞皮沈来到京口,首先面晤刘穆之,称朝中计议欲以中领军谢混为扬州刺史,还有人建议刘裕在丹徒领扬州刺史一职,朝事实际上交给尚书仆射孟昶处理,朝廷命他来征求刘裕的意见。刘穆之一面听着,心知按功名与实力,本应由刘裕入京继任扬州刺史,而如今却提出了这么两条建议来,分明是刘毅等人不愿让刘裕入京辅政而定的计谋!想到这里,他对皮沈说要上厕所,就急急走了。他匆匆写了一张纸条:“皮沈始至,其言不可从。”让人交给刘裕。刘裕正在与皮沈谈话,从左右手里接过条子看后,就暂令皮沈外出,将刘穆之召进,问:“卿讲皮沈之言不可从,是什么意思呢?”刘穆之便将自己的想法一一陈述:“您兴复晋室皇祚,勋高万古。既有大功,便有大位。仁大勋高,难以持久,您观今之形势,岂能居谦自弱,甘心作一守藩之将呢?刘毅、孟昶诸公虽然当初一时推功,却并非宿定的臣主之分。您与他们势均力敌,最终必会互相吞并。扬州为朝廷根本,不可交给别人。一日失去权柄,就再难得了。”刘裕听了这一番话,心动了,他何尝不想入京辅政,掌握朝廷大权呢!只是自己位高权重,若伸手要扬州刺史一职,怕引起朝野疑心,影响自己的形象。刘穆之好像看出了他的心思,继续说道:“您功高勋重,不能直接要求任扬州刺史,不然,朝廷疑畏交加,异端互起,必引出大祸。现今朝议如此,可先暂且应酬一下,最好的办法是您先回京师共议此事,您一旦入京,他们决不敢越过您而另授他人了。”刘裕听了连连点头。
刘裕进京后,朝廷果然以他为扬州刺史,并授录尚书事之职,总掌政事。义熙五年(公元409年)二月,南燕主慕容超派军攻破东晋宿豫(今江苏宿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