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百六十二章 道武帝拓跋珪
    一、立志复国改代为魏

    据说,拓跋珪出生时,体重就比平常的婴儿重一倍,很早就会讲话,因而甚得祖父代王什翼犍的喜爱。他6岁时,什翼犍即因部落内乱被害身亡,代国也被分为二部,由刘库仁和刘卫辰分别统领。拓跋珪与母亲归属于刘库仁部。这时的拓跋珪,虽年龄尚小,又寄人篱下,但已显露出卓尔不群的风姿。

    拓跋珪母子在库仁部安居几年后,刘库仁被燕将慕容文等杀害,刘库仁的儿子刘显自立为主,并密谋杀害拓跋珪。拓跋珪事前已得密报,便与母亲贺氏商定计谋,夜备筵宴,请刘显入饮,将刘显灌得酩酊大醉。拓跋珪趁机与几个旧臣轻骑逃至贺兰部,投奔舅舅贺讷。贺讷见拓跋珪少年老成,智识不凡,又惊又喜,对他大力扶持,希望他能再兴家国,光复故土。

    拓跋珪在贺兰部励精图治,深得众心,使得远近趋附。诸部大人共同向贺讷请求,愿意推举拓跋珪为主。贺讷自然赞成。拓跋珪便于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正月在牛川(今内蒙古锡拉木林河)召开部落大会,即位为代王,年号登国。拓跋珪登位之后,命长孙嵩为南部大人,叔孙普洛为北部大人,分统部众。又命汉人张衮为左长史,许谦为右司马,长孙嵩的弟弟长孙道生等侍从左右,作为智囊参谋。于是,灭亡10余年的代国在拓跋珪的领导下又得以重兴。拓跋珪嫌牛川地处偏远,难以有大作为,即位不久,就将都城迁到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西北),占有了河套以东的广大草原地区。同年四月,改代为魏,自称为魏王。时年仅16岁。

    新兴的北魏政权四周强邻虎伺,南边有独孤部,北边有贺兰部,东边有库莫奚部,西边河套一带有铁弗部,阴山以北有柔然部和高车部,太行山以东和以西还有慕容垂的后燕和慕容永的西燕。拓跋珪利用后燕和西燕的矛盾,与后燕结好,牵制西燕的侵犯;其后又与西燕联盟,遏制了后燕的扩张,从而保持了南部的安全。与此同时,他致力于内部的经营,试图稳固自己的地位。

    但是,内乱还是在他登位不久便发生了。拓跋珪的叔父、什翼犍的小儿子窟咄为了争位,与刘显部勾结,企图取拓跋珪而代之。引起诸部大骚动。拓跋珪因恐内难未绝,暗算难防,不得已再逾阴山,往依贺兰部,又派人向燕求援。拓跋珪与拓跋窟咄分别是在后燕和西燕支持下进入河套以东草原地区的。这一地区不仅战略地位重要,而且是战马的主要供应地。因此,为了自身的利益,后燕国主慕容垂马上派儿子率兵救援。但在拓跋珪向后燕求援的同时,窟咄也已联络了贺兰部帅贺染干夹击拓跋珪。这时拓跋部前有窟咄,后有染干,两面受敌,形势十分危急,部众也都惊恐万分,失去斗志,连北部大人叔孙普洛都逃往铁弗部避难去了。年轻的拓跋珪临危不乱,为了摆脱腹背受敌的险境,避开染干,他急行军数百里,到达桑干河支流上游地区,一面等待有利时机,一面又派人与慕容垂之子取得联系,相约夹击窟咄。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十月,拓跋珪与慕容垂之子两军会合,在高柳(今山西阳高县西北)大败窟咄。窟咄带领残兵败将西逃,依附于匈奴铁弗部,后来被铁弗部杀死。

    高柳战役的胜利使拓跋族转危为安,拓跋部落联盟得到巩固和发展,王权也得到强化。第二年,拓跋珪又乘胜出击,打败了占据马邑(今山西朔县西北)的独孤部刘库仁之子刘显和刘卫辰两个部落。占领了从五原到固阳塞一带(黄河河套)的产粮地区。太元十五年(公元390年),征服了占据阴山北麓的贺兰部。太元十六年(公元391年),又征服了占据河套以西的匈奴铁弗部。这样,在5年中,拓跋珪消灭了蒙古南部和山西北部草原上几支最强的对手,势力日盛。随后,拓跋珪又兼并库莫奚、高车、纥突邻等弱小部落,不仅得到了大量的土地,而且俘虏了大批人口,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皇帝全传简介 >中国皇帝全传目录 > 第一百六十二章 道武帝拓跋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