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武帝拓跋焘
    一、少年嗣位一统北国

    拓跋焘,字佛狸,北魏明元帝拓跋嗣长子。少时聪明能干,豁达大度。泰常七年(公元422年),15岁的拓跋焘被封为太平王,立为皇太子,又被授予相国加大将军官衔,管理政事。不久,拓跋嗣患病,便让他统摄朝政。第二年,拓跋嗣病亡,拓跋焘即皇帝位。

    拓跋焘即位当年始光元年(公元424年),柔然首领大檀率骑兵六万,侵入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县),杀人掠地。年仅17岁的拓跋焘闻讯后亲自带兵,日夜兼程,只三天两夜即赶至云中。队伍未及休整,大檀的大股骑兵就扑过来,将拓跋焘的兵马团团困住,情势十分危急,北魏士卒已恐慌起来。拓跋焘在马背上镇定自若,分划布置。士兵见自己的年轻统帅临危不惧,情绪也很快安定。在拓跋焘的指挥下,射杀了柔然的前锋部帅,大檀见形势不利,只得率军撤退。第二年,拓跋焘又亲自发兵五路,征讨柔然。为了取得速战速决、出敌不意的效果,他果断下令将军中辎重全部留下,只带15天的干粮,轻骑前进,穿过沙漠出击柔然,大檀闻讯后惊慌失措,率众向北逃窜。

    拓跋焘主动出击柔然,规模最大的一次是在神鹿加二年(公元429年)。当时朝廷内外重臣都不同意这次军事行动。张渊、徐辩等以天象不利为理由,预言出征柔然必败。支持北伐的汉族大臣崔浩也用天文占卜,逐条反驳张、徐。这时正巧刘宋也准备进犯北魏,拓跋焘当机立断,对大臣们说:“刘宋自顾不暇,北犯构不成大的威胁。即便能来,我们若不先将柔然消灭,也会腹背受敌。”下令发兵征伐柔然。这次出击使柔然大檀措手不及,仓促烧毁帐舍,带着部众向西狂奔。拓跋焘指挥部队,东西5000里,南北3000里,纵横分兵搜讨其残部。被北魏前后降服的柔然部众有30多万家,掳获的马牛羊达几百万头。敕勒部(高车部)也有几十万人向北魏投降。这些降附的部落都被拓跋焘迁到漠南几千里的边境上,在北魏的军事监督下,从事农耕和畜牧。他们每年向北魏交纳大量贡税,致使北魏毡毛皮货堆积如山,马牛羊的价格也大大跌落。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战争在打退柔然之后,达到了一个高潮。

    神鹿加五年(公元432年),拓跋焘又率军亲征割据辽东、辽西的北燕,瓦解了由北燕控制的大郡,将其3万余户迁到幽州(今北京附近)。太延二年(公元436年),拓跋焘再次出兵北燕,北燕王冯弘逃奔高丽,旋即被杀,北燕灭亡,北魏取得了整个辽河流域。这时,整个黄河流域仅剩了一个割据河西的北凉政权与北魏相持。沮渠蒙逊在位时北凉的势力还较强,拓跋焘也与其维持着表面的交好。蒙逊死后,儿子牧犍继位,昏庸无能,国政渐荒,拓跋焘见时机已到,便在太延五年(公元439年),罗织了牧犍12条罪状,亲自率军讨伐。牧犍自知难以抵挡,便与大臣一起,自缚其手,向拓跋焘请罪。拓跋焘一面给他松绑,以礼相侍,一面统军入城,收抚户口20余万,派乐平王丕及征西将军贺多罗镇守凉州,命牧犍带领宗族及凉州吏民3万户,迁徙到京都平城,北凉遂亡,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

    二、兴学修律整肃风纪

    随着北魏入主中原,统一北方,拓跋焘明确意识到:只有通过兴办学校、开馆授经,提高鲜卑族官员的汉化水平,才能接受中原汉族封建统治思想和理论。因而在他继位不久,北魏政权尚在南征北讨,于始光三年(公元426年)在京师城东办起了太学,并在学内祭祀儒学祖师孔子和他的弟子颜渊。太平真君五年(公元444年),拓跋焘又下诏说:北魏长期以来多忙于武事而未及文教,不利于整顿乡风民俗和制定行动的规范准则。从现在起,自王公大臣到卿大夫,王公贵族的子孙都要进太学接受教育,学习经史。对于皇位继承人的汉化教育,拓跋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皇帝全传简介 >中国皇帝全传目录 > 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武帝拓跋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