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武帝拓跋焘
焘更为重视。他亲自选派精通经史的儒学大师高允作为太子拓跋晃的师傅。在高允的教授下,太子晃对儒学经史有了很深的造诣,并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拓跋晃死后,拓跋焘又聘请名儒李灵教授皇孙拓跋濬。
北魏统一北方后,出任地方官吏的,大多是拓跋贵族。他们没有什么法律观念,任意贪污勒索。拓跋焘把修订律法、整顿吏治看作是汉化的标志和确立统治秩序的关键。早在神鹿加四年(公元431年),他就下诏让司徒崔浩改定律令;20年后,又命令太子少傅游雅、中书侍郎胡方回等改定律制。拓跋焘对他们说:制定刑罚,宽、严、疏、密一定要适中,对不利于百姓的地方要加以删改。游雅等根据这一原则,修订了391条律令。
拓跋焘多次下诏,告诫地方官吏要设法减轻人民负担,严于律己正身,不得玩忽职守。自己也首先带头节俭,平时的吃穿用度,仅仅是充足而已,不讲华丽排场。当时,众大臣曾请求加固京城和修缮皇宫,并且还从中引证说:“天公设险,以守其国(天公贵族设置险峻的城堡,用来守卫他们的国家)。”又用汉代萧何的话作为证明说:“天子四海为家,不壮不丽,无以重威(天子把四海作为他的国家,假若皇宫住室不壮丽的话,就不能显示他的威严)。”拓跋焘回答说:“古人也有一句话叫做‘只在恩德,不在险要(国家安全在于德政,而不在于城墙的险峻坚固)’。夏的城墙倒是用蒸过的土修建的,坚硬得像石头一般,可我一样将他消灭了。国家的安危,难道在于城墙吗?现在天下尚未完全统一,正是需要民力的时候,大兴土木的事情,我是不会做的。”拓跋焘平时赏赐的,也全都是真正为国尽忠尽力、舍生忘死之人,至于亲戚宠臣,从不曾赐给多余的物品。
拓跋焘又针对官员中徇私枉法、官官相护等恶劣的作风,在太延三年(公元437年)下诏宣布:全国的吏民都可以检举、告发不依法办事的官吏。又在各州郡设刺史,以监督、考察地方官员。太平真君四年(公元443年),拓跋焘决定让16岁的太子晃做他的副手,总揽国家大事。又下诏让年事已高的功臣元勋享受优厚的待遇退休养老,提拔贤俊的年轻人充实百官队伍。这一具有战略眼光的措施,使比较保守的老一代鲜卑旧臣下来,补充上了受过汉文化教育的青年贵族,对于北魏的政权建设及社会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三、听信谗言失子亡身
拓跋焘晚年,用太子拓跋晃为副手,总摄国政。拓跋晃聪明干练、为政精察,将国家大事处理得井井有条。但拓跋晃与拓跋焘宠信的一个宦官宗爱一直不和,宗爱见拓跋晃日益得到拓跋焘的信任,害怕以后拓跋晃登上帝位后对自己不利,便常常在拓跋焘面前诬告太子为了早日登基,密谋杀父。拓跋焘虽然信任太子,但这种性命攸关之事岂肯马虎,一怒之下,便将拓跋晃手下的十几个帮助处理政务的大臣全部处斩。害得拓跋晃受惊过度,日夕恐惶,卧病不起,正平元年(公元451年)六月竟然病殁了。
拓跋晃死后不久,拓跋焘查知并无反叛之事,知道太子无罪,很为他的早逝悲伤,追谥拓跋晃为景穆太子,又封晃的儿子濬为高阳王,对他格外钟爱。宗爱见拓跋焘对错怪太子非常后悔,害怕他归罪自己,便暗自设计,趁拓跋焘酒醉独卧永安宫之时,将其勒杀。拓跋焘死后葬于云中金陵,谥号“太武皇帝”,庙号“世祖”。